立德树人新坐标——解析高中学校铸魂育人的“耒阳一中模式”丨湖南日报要闻

  湖南日报   2025-07-29 07:08:36

吴雅敏 邓正华

【核心提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高中学校如何将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生动实践?耒阳市一中提供了生动范式。

耒阳市一中校门

2024年12月,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评选结果揭晓。耒阳市一中党委书记邓玉明主持的《构建“五·三”模式,优化“大思政课”》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并被定为10个“特别推荐”学校案例之一,成为衡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特别推荐”案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对新时代思政课规律性认识的再深化、工作格局的再拓展。这份“高含金量”的殊荣背后,是耒阳市一中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所交出的优异答卷,生动注解了其作为实践范式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需要系统集成,需要生态聚力。“耒阳一中模式”何以独具魅力?提供了哪些普适的实践路径与深刻启示?

【一线调研】

1.思想铸魂——

拨亮理想信念“指路明灯”

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作为省示范性高中,耒阳市一中如何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时间指针拨回2021年7月,邓玉明履新该校党组织书记、校长。

学校斩获衡阳市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省示范性高中组)亚军

“立德树人必须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与教育强国战略同频共振,着眼人的人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全面进步,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这位拥有40年教龄、24年治校经验的领航者,深谙教育“国之大者”、胸怀育人“大情怀”。

早在2010年,他就创新提出“引爆潜能”的办学理念,即“面向每一个学生,高贵其精神,引爆其潜能”,确立“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精神高贵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构筑“促进学生精神正成长”的德育观。

耒阳市一中育人新蓝图如何实现?

“关键在于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邓玉明阐释道,我们将‘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抓手,引爆潜能,实现全员、全面、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点亮梦想,铸就美好教育。”

如何善用“大思政课”?

邓玉明带领团队锐意创新,围绕“机制构建、队伍选配、内容聚焦、课堂打造、资源整合”五个方面,构建了“五·三”模式,系统升级“大思政课”育人效能:

构建“三个机制”——

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由分管德育校领导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设立由分管教研校领导负责、全体思政教师及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整合全校之力推进。

选配“三支队伍”——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即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骨干队伍、以其他学科教师为基础的基本队伍、以地方党政领导、英雄模范、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为补充的兼职队伍。

聚焦“三项内容”——

聚焦理论武装、“四史”教育和文化教育,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

开辟“三类课堂”——

开设以“三支队伍”为主导的宣讲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和以基地为依托的实践课。

整合“三种资源”——

整合平台资源让思政资源“聚”起来,整合基地资源让思政资源“活”起来,整合文本资源让思政资源“精”起来。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和“九一教育奖励金”颁奖大会

通过组合发力,耒阳市一中将理想信念拨亮为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学校在思想铸魂的赛道上实现“领跑破圈”:

2023年,斩获衡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省示范性高中组)亚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立项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论文获衡阳市一等奖。

2024年,学生作品《向日葵的重生》在全国禁毒教育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奖;学生李灿林入选湖南省代表队,获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二等奖。

“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氛围浓厚。”耒阳市一中校长徐正武感慨,“邓书记近5万字的思政教育讲话稿,获省级媒体推介并引发热烈反响,教师的学科教学与思政融合蔚然成风;30余个‘大思政’社团蓬勃开展,‘人人都是思政教师,课课都有思政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已全面形成。”  

2.价值固本——

树牢核心价值“定海神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耒阳市一中如何使之成为学生行为自觉?

“必须信得坚定,行得笃实。”作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邓玉明深知价值固本的关键。

学校举行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

如何落实?耒阳市一中构建起立体化的培育和践行“三主”体系:

以教师为主导,汇聚践行之力——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为重要抓手,构建党建领航、师徒结对、规则立德、典型树德、科学评价“五位一体”的师德涵养体系,实现对教师队伍“全面+全体”的价值塑造、精神淬炼和素质能力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夯实践行之工——

构建年级、课程教学处、学校三级教育常规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团委会、学生会、班委会和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创新推行全员、全面、全程“三全督导”(该做法两度被省教育督导网推介),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的全方位覆盖。

以活动为主线,提升践行之效——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推动从认知向行动转化。“学校核心价值观学习、宣讲活动常见常闻,团组织通过开展团课、大思政课、法制宣讲、红色研学、成人典礼、军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等多彩活动,让学生践行。”该校团委书记刘超介绍。

学校举行高三学生成人典礼

通过打好师生合力“组合拳”,耒阳市一中将核心价值观具象为“定海神针”,融入师生日常行为,在各级德育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如今,教师争做‘大先生’成为风尚,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信念愈发坚定。”该校学生发展处主任邓育春说。

邓玉明主持的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获教育部“良好”结题;教师伍颖俊入选衡阳市《民法典》宣讲团,唐锦豪在衡阳市“十佳模拟政协提案”分享会作经验交流;校团委获“衡阳市五四红旗团委”。

学生黄子涵模拟政协提案获全国优秀(全省仅3个),谢沅荞、杨文佩模拟政协提案获全省最佳(衡阳唯一),杨文佩并受邀列席市政协会议;凌雨彤在全省思政演讲比赛获奖,严瑾喆获“湖南省优秀学生”,许洁获“衡阳市德育标兵”。

3.文化培根——

播撒传统文脉“希望种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丰厚滋养。

耒阳市一中创办于1902年,是杜陵书院的办学之地、耒阳新学的开办之地、耒阳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之地、抗战时期省政府的临时驻地。

学校“四地历史”文化浮雕

如何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立德树人?

“学校‘四地历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并运用好这一优势,能极大提升立德树人实效。”邓玉明认为。

何以育人?耒阳市一中实施“四维”驱动:

校训为纲——

邓玉明引领师生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脉,追溯校训之源,即杜甫胸怀天下、爱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全民抗战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担当气概,新学改革中勤奋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苏维埃政府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淳朴初心,孕育出“公、勇、勤、朴”之校训,增强了师生文化自信,丰富了校训内涵,为师生生命染就了高贵的精神底色。

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宣讲活动

理念为导——

学校“引爆潜能”办学理念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善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教养的人格品质,激活学生潜能、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环境为基——

打造“杜工部祠”“四地历史”文化浮雕,竖立“九天揽月、一片冰心”等文化石,建设“子美、金石、百林”文化广场,为校门、教学楼、宿舍楼等处定制切合学校文化特色的楹联,使传统文化融入每一处空间。

文化浸润——

坚持“五·三”模式(聚焦理论武装、“四史”教育、文化教育),每年举行经典诵读、文化宣讲、科技艺术节等活动,发挥杜工部祠育人功能,滋养学生心灵。

通过精心培植,耒阳市一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化作“希望种子”,深植师生心田:

学校举行经典文化诵读

学校形成了“文明乐群求实致美”的校风、“敬业乐教求精致善”的教风、“勤思乐学求是致真”的学风,文脉深、文气浓、文化优,成为“引爆潜能”特色文化育人高地,蝉联衡阳市书香校园,获衡阳市青年之家创新项目大赛特等奖;学生郑晓波获衡阳市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最佳风采奖”。

4.己物相融——

厚植文明和谐“生态沃土”

生态文明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耒阳市一中如何把握核心要义?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相融,最终实现‘己物相融’。《中庸》中‘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正是其要义。”邓玉明直指核心。

学校开展“走进大自然励志远足”活动

如何落地生根?耒阳市一中开辟“三共”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每年坚持开展“走进大自然励志远足、守护耒水、拒绝白色污染”等活动,培育学生生态意识,磨砺意志。

人与人和谐共进——

以文明校园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学科团建和文明团队、处室、班级、年级共创等活动,倡导师生尊重实际、规律、彼此,相互支持、学习、成就,共创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协作共赢的团队关系、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与社会和谐共振——

以“清廉校园”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政治清明、队伍清廉、师德清正、作风清新、氛围清雅”的“五清”校园,营造风清气正、全心育人的优良环境。

通过系统推进,耒阳市一中将校园厚植为生机勃发的文明和谐“生态沃土”,师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

近3年,20位教师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6位被聘为衡阳市和耒阳市兼职教研员,教研成果丰硕(国家级1项、省级3项、衡阳市级8项);

近年来,学科奥赛捷报频传,60余名学子获国家级奖项(含生物竞赛全国一等奖);素质教育硕果盈枝,120余项作品闪耀省级大赛,为本科院校输送音体美专业生220余名,培养国家一、二级运动员50余名,获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科技创新示范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项省级示范荣誉。

5.大爱润心——

构筑心理健康“温暖港湾”

心理健康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耒阳市一中如何筑牢“心灵防线”?

“构建全面深入、全员参与、全科融合的‘三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链条。”邓玉明道出关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活动

如何构建?耒阳市一中打造五大支柱:

机制保障——

成立书记、校长挂帅的领导机构,下设专业指导中心;织密家校社协同网络,由家长学校精准指导家庭心理教育,联动社会力量重点关爱特殊群体。

队伍强核——

配强由资深专职教师领衔的专业团队,通过“引培结合”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心育素养。

课程育人——

将心理健康必修课嵌入各年级课表,聚焦认知、交往、情绪、生涯等核心素养,优化学生心育建设。

心理赋能——

打造“5.25”等品牌活动,以主题班会、团体活动、讲座等多形式引爆心理潜能;校园广播开设心理专栏,每日普及;创新编发《心灵月报》,形成心育特色名片。

预防护航——

建立覆盖全校的近500人心理信息员队伍,实施全员普查,联动年级、班主任分层实施关爱、辅导与干预,构建“早发现、早介入、早支持”防护网。

此外,设立九一教育奖励金等10余项奖助学金;发挥“食堂亦课堂”服务育人功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专业与爱心护航,耒阳市一中构筑了心理健康“温暖港湾”,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抗逆力与社会适应力,获评衡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及先进单位,经验被全国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推介。

从思想铸魂到价值固本,从文化培根到己物相融,再到大爱润心,耒阳市一中形成了“整体+系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成为切实落实《纲要》育人目标的基层典范,为广大高中学校深入践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供了标准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同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学校优质而有特色发展:《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获衡阳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评比一等奖,在省示范高中督导评估及耒阳市教育系统年度绩效考核中均以高分获优;

推动教学质量由量的增长到质的跨越:连续4年蝉联耒阳市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荣获衡阳市高中质量提升优胜单位;2025年高考成绩更实现“逆势翻盘”,取得历史性突破。

纵观“耒阳一中模式”的核心本质,在于既彰显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内涵,托举起万千家庭的教育期盼,又深度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要义,为学子铸就了承载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脊梁。

【调研启示】

“耒阳一中模式”何以成为立德树人新坐标?

(彭国军)  

“耒阳一中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将国家意志、群众期盼、教育规律与校本实践熔于一炉,破解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中立德树人的关键命题。

精准回应时代之问。“耒阳一中模式”覆盖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将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生态意识、心理健康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核心要求深度校本化,系统解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中落地之问。

构建系统育人生态。“耒阳一中模式”直面高中立德树人的关键领域,构建五育融合“生态圈”,实现“三全育人”,确保立德树人如盐入水般渗透教育教学各环节,驱动育人质量系统性跃升,塑造了立德树人新格局。

铸就挺立精神脊梁。“耒阳一中模式”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成效,培育的学生具有坚定信念、端正价值、深厚文化、生态意识、阳光心理和优秀素养,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注脚,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响亮回答。

提供普适育人蓝本。“耒阳一中模式”探索出可推广的高中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形成从理念到评估的完整闭环,为广大高中学校提供“方法论”与“工具箱”,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向着铸魂育人的更高峰、教育强国的更远方铿锵前行。

(原载于7月29日《湖南日报》第5版)立德树人新坐标-----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责编:吴雅敏

一审:吴雅敏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