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越来越“聪明” 打架子鼓熟练度你“怕”了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8 22:32:45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智享未来 保姆机器人大会”将于明天(29日)在北京启动,参加发布大会的机器人都身怀绝技。

人形机器人上岗

“大脑”更聪明

这两天,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些机器人也惊艳亮相。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机器人如何改变未来生活”?

总台记者 胡祎玮:这台机器人就是小卖部店主。可以同它说话,告诉它需求。机器人在接收到“来一份冰激凌”的需求后,先点头做出回应,伸出了机械臂取下一个纸杯,然后用它的轮式底盘移向冰柜。

对于机器人,这是一个很难的长序列任务。一开始是否能准确识别语音指令,能不能以合适的力度取下纸杯,能不能准确移动到冰柜前,包括挖冰激凌球,这些动作难度都很高。

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机器人的多模态大模型起到关键作用。今年人工智能大会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如果给正要抓取桌面上碗碟的机器人“捣个乱”,把它要拿的碗碟挪开,机器人会重新规划路径,抓取之前的碗碟放入洗碗机,顺利地完成“抗干扰”的动作。更好的感知力、适应力、抗干扰能力,是现在机器人要进入家庭、进入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在这背后,除了大模型,也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意设置了一个“机器人技能大比拼”的展区,集中展示了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

今年在上海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让大量不同机器人在这里训练之后,去采集、共享训练数据,今年的目标是采集1000万条数据。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人工智能的“焕新社区”开源平台进行了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开源开放、共享进步中一起成长,期待机器人们能快速迭代升级,未来塑造更美好的生活。

机器人显身手

上演多场景“技能秀”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聪明了,可以较为顺畅地完成挖冰激凌、收拾碗碟等复杂的任务。接下来,我们再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看看它们还有哪些“技能”?

总台记者 宁婉婷:每当机器人演奏架子鼓,周围总会聚集起很多观众。它的鼓点速度和准确度还可以。虽然不能跟真正的艺术家相比,但是至少机器人在进行从实用价值到情绪价值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的背后依靠的其实是机器人大模型的高帧率控制能力,保证整个演奏过程比较丝滑,并且没有延迟。

在工业化场景里,机器人正在进行工厂里的搬箱码垛工作。这个动作,跟传统的机器人不同,不局限固定在一个工位上,而是可以自主地选择规划行动的路线和轨迹,同时连续工作6个小时。这款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制造的场景里得到了一些应用。

在软饮吧里有一位全能型的机器人店员,可以接咖啡,还可以打冰激凌和冰饮料等。它背后依靠的是企业自主研制的全域全身的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考察对复杂空间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比如杯子的位置,手柄的角度,还有冰激凌旋转过程当中的高度都需要有所控制。并且每个动作都不是由单独的指令来完成,而是从接到需求开始,自主完成这样一系列的操作。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在各行各业里面的应用。虽然很多的机器人还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但是至少我们看到了关于未来的更多可能。

责编:颜青

一审:胡泽汇

二审:彭彭

三审:文凤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