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下读好书丨从《赤壁赋》看古人反贪

刘曼华   郴州日报   2025-07-28 22:31:43

近日,再读苏轼《赤壁赋》,细研其内容,突然发现,文中蕴含着对“贪腐”这一问题的深刻隐喻与启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的这一幅超然物外的景象,恰如古人对待贪腐问题的态度:既有清风般的凛然正气,又有水波不兴的从容智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面对贪腐这一社会顽疾,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价值判断与处世哲学,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代反腐倡廉具有重要启示。

《赤壁赋》展现古人对待贪腐的态度

一、清风明月不可污——古人高洁的自我要求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在《赤壁赋》中展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古代文人将清廉视为立身之本,如同清风明月般不容玷污。北宋名臣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座右铭,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一生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被民间称颂为“包青天”,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典范。明代海瑞更是以“海青天”闻名,他去世时家中仅剩俸银八两、旧衣数件,其清廉令同僚震惊。这种“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的品格,构成了古代文人对抗贪腐的第一道防线。

二、沧海一粟的财富观——古人对贪欲的哲学解构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这种将个体置于宇宙时空中的宏观视角,实际上是对物质贪欲的一种哲学解构。古人通过提升思想境界来抵御贪腐诱惑,形成了独特的财富观念。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寓言,生动揭示了人对物质需求的有限性与贪欲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种对清廉生活的自觉追求,比制度约束更深刻地根植于心灵深处。

三、制度约束与文化熏陶——古人反腐的双重机制

中国古代并非仅靠道德说教来遏制贪腐,而是形成了“礼法并治”的双重机制。《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也隐含着对建立长效制度的思考。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推行“刺史制度”,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相互制衡,明代设立“都察院”,清代实行“密折制度”,这些制度设计虽有其历史局限,但体现了古人在反腐机制上的探索。与此同时,古人更注重文化熏陶的软性约束。宋代以后,家训文化盛行,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将清廉作为重要内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都通过文化传承影响着世代为官者。

《赤壁赋》对当代反贪腐的启示

站在当代回望《赤壁赋》中的智慧,古人对待贪腐的态度至少有三点启示:

其一,反腐需“内外兼修”。既要完善制度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外部约束,也要培育“不想腐”的文化自觉。北宋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告诫,提醒我们防腐需从日常生活做起。

其二,反腐需“标本兼治”。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指出:“治贪官必先治其心,治其心必先使其知耻。”这启示我们反腐既要严厉惩处,更要重建价值体系。清代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正是反腐败斗争需要的品格。

其三,反腐需“古今对话”。古人“公生明,廉生威”的执法经验,“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为官智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都可以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反腐资源。正如苏轼在赤壁感悟“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反腐之道既有时代变化,也有人性不变的永恒课题。

赤壁长江水滔滔不绝,清廉之风骚代代相传。从《赤壁赋》的超然境界到历代清官的实际作为,古人对待贪腐的态度告诉我们:真正的防腐剂不在严刑峻法,而在心中那把道德戒尺;持久的清廉不在外部约束,而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我修养。当今反腐倡廉,既需要制度的铜墙铁壁,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那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精神力量,让清风正气如赤壁之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