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8 17:22:41
文案:彭鹤鸣
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近日,不少学子纷纷晒出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有人意外发现,自己收到了一封“未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常有,可“未录取通知书”真是闻所未闻。有人觉得它别出心裁,也有人认为这纯粹是多此一举。今天的三点更新,就来谈谈这封”未录取通知书“。
“未录取通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还有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校长在信中表达了未能录取的遗憾,并以自己从泥水工变为大学生的亲身经历,鼓励落榜考生不要因一时的失利而沉沦。信中写道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清空自己”“只要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到哪里都可以打天下,到哪里都会是个英雄”。简短而有力的话语中,充满了真诚与温情。所以有人认为,“未录取通知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倾注了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情怀。
其实,录取通知只是我们某一阶段的成绩体现,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可以视录取通知书为一则官方凭证,也可以认为它赋予了我们“名校高材生”“美好未来”等光鲜亮丽的光环,甚至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也是个人价值的展示。事实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竞争。比如高考中春风得意者,在面对考研、就业等未来道路时,也可能有面临竞争出局、名落孙山的窘迫。所以,一时的成功和失利,都应淡然面对,它们无法决定未来的一切。
于高校而言,对失利者的关怀,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环。早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就曾向2100名未录取考生寄信,并附送印有校徽的笔记本予以鼓励。浙江一名考生就在信件激励之下重振旗鼓,次年考上;美国杜克大学的招生人员也会在拒信中主动分享自己20年前的“落榜”经历,并邀请申请者参与线上交谈与疏导。所以,高等教育中并非只有优胜劣汰,还有人性与温情。
“未录取通知书”是一份温情的礼物,送给每一位遭遇短暂失利,却又不甘于落寞的逆境奋斗者。接受遗憾对任何人都是门必修课。考生们不妨带着这份“未录取通知书”上路,山重水复之后,定是柳暗花明。
责编:唐雨琪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