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强 2025-07-28 17:06:37
文/潘刚强
杜甫晚年寓居长沙,北归无望。“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楼上》)这位“杜陵老翁”开始自称“老湘潭”。他最终写下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将人生最后的终点留在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我们不难发现,或许在他怀念李白的诗中就埋下了伏笔。《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当时李白蒙冤流放,三峡途中遇赦放还,下江陵直奔洞庭而去。杜甫听闻李白流放,非常担忧,日夜思念。杜甫知道李白的狂浪性格,面对乱世危局,十分担忧其未来处境。此诗写作三年后,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又过了八年,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于岳阳。两位诗友虽说未曾再次握手,但他们先后追寻屈原行踪,游历洞庭湖,登临岳阳楼,为潇湘胜境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诗章。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李白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杜甫说:“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发潭州》)从这些似曾相识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想象,他们在醉里梦乡何曾不是携手同游举杯相和呢?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著名文学家元稹应杜甫嫡孙杜嗣业(宗武之子)的请求,为杜甫灵柩的迁葬撰写墓志。元稹严谨按照唐制规格,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清晰说明: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元稹特意注释说,杜夫人杨氏四十九年而终。次子宗武,病不克葬,他临死前将灵柩归葬之事交给了儿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元稹代拟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阳之前山。呜呼!千岁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元和癸巳,离杜甫逝世仅四十三年,它是离杜甫逝世最为亲近的记载。
为什么说元稹《杜工部墓系铭》可信呢?元稹在元和四年(809年)提拔为监察御史,三十一岁年轻气盛又才华出众,初登官场就大胆劾奏不法官吏,结果遭受排挤打击。次年降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十余年的贬谪生活。元和八年(813年)徙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元稹随军平乱,班师路过洞庭湖,他写下《湘南登临湘楼》《晚宴湘亭》等诗,可见潭岳之行有些时日。《洞庭湖》: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宦海浮沉,旅途艰辛,洞庭湖自古就是仁人志士的思想湖、文化湖。面临君山岛,乾坤日夜浮的大湖气象,令人想起舜帝南巡,黄帝张乐,如今遗迹何在?唯有万古狂风,依然呼啸而来。元稹此诗,表达其被贬谪后的抑郁之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遇见杜公嫡孙,受托撰写墓志,他心中的悲凉之感借此尽情倾诉。
江陵则荆州古称,荆楚属九州之一。秦属南郡,定治江陵。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岳州归属荆南节度使。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岳州管辖巴陵、华容、湘阴、沅江和昌江五县。巴陵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湖湘水路抵达江陵府,应当是常见的舟楫之旅。元稹记载杜甫漂寓江陵,扁舟下荆楚,旅殡岳阳,没有提及卒葬墓地的所在之处,也就不奇怪了。
就在这个重要节点,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昌江县治因水土轻薄而下迁二十里,即今日平江县城汉昌镇。五代十国时期,唐亡,昌江属后梁。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梁亡,昌江属后唐。为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昌江县为平江县,仍属岳州。如此多的变故,也就很少有人细究平江杜甫墓祠了。
最早对耒阳杜墓提出质疑、考证杜甫旅殡岳阳的是北宋学者王得臣。
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幼年师事乡人郑懈及泰州胡瑗,又与程颐友善,学问广博,以文学驰名当时。《麈史》是王得臣晚年所整理的笔记,其写作目的也十分明确,即“自朝廷至州里,有可训、可法、可鉴、可诫者无不载”。王得臣在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出任巴陵县令,距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约二十年,对岳阳楼当然特别看重,他曾经实地考证了几件事。
岳阳楼上立有一个石柱,摩刻“谢仙火”三字,其碑记说大文豪欧阳修《集古录》载: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岳州华容县玉真宫被雷劈起火,宫殿烧毁,唯有一根大柱留下来,发现柱上倒书“谢仙火”三字。民众不解其意,求问衡山的何仙姑。她说谢仙是天上的雷部鬼神,夫妇二人掌行火于世间。既是如此,人们便把它“复制”到岳阳楼来了。又说太守滕子京也请教过永州何仙姑,仙姑说是雷部中神,昆弟二人,并长三尺,铁笔书之。王得臣认为不对,人世间说是神仙写的字较多。记得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有一座觉海寺,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此后寺院多次焚毁,北宋重修,其碑云皆唐时所建。殿宇宏壮,离地三二尺高的殿柱上,刻有“谢均李约收利火”十余字。巨材髹漆,积久剥落。王得臣请他的朋友、后任德清县令的孙载以纸墨搨之,果然与岳阳字大小一同。孙载解释说,这是伐木工人刻下的标记:“夫伐木于山者,其火队既众,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本在下,故倒书。”并不是什么“雷书”,由是知何仙姑之妄也。
岳阳西濒大江,夏秋倒灌,洞庭水平,望与天际,人行船泊极为不便。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计划三大政绩工程:重修岳阳楼,兴建学宫文庙,修筑偃虹堤。滕子京请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请尹洙作了《岳州学宫记》,请欧阳修作了《偃虹堤记》,“岳阳三记”碑刻传于世甚多。王得臣上任,首访偃虹堤。郡人曰:“滕未及作而去。”原来偃虹堤来不及开工,滕子京就被调往苏州了。欧阳修《偃虹堤记》的功德碑,却依然广传。
《麈史》还有一则:吴淞江有洞庭山。韦苏州诗、皮陆唱和所言“洞庭”,及近时子美诗曰“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橘熟客分金”,皆在吴江矣。今岳州之南所谓洞庭者,即郦道元《水经注》云:“洞庭之陂乃湘水,非江水。”盖斥此湖耳。王得臣发现,岳州集古今题咏刻石龛于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把他们的诗都刻上,这就搞错地方了。
王得臣认为,这些逸事不能让它以讹传讹。岳阳楼“谢仙火”石柱碑刻,推测应当是在他的任内拆除。太湖洞庭山诗也应与岳阳洞庭湖诗区别开来。作为巴陵县令,他如此直率地处理前任上级且大臣名家的“遗留问题”,还如实收录《麈史》书中。王得臣《麈史·序》曰:“其间自朝廷至州里,有可训、可法、可鉴、可诫者无不载……名曰《麈史》。盖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这位学者型的贤臣,其治学为政之道毋庸置疑。
王得臣对于史料的鉴别能力极强,关于杜甫卒葬耒阳的否定,他在《麈尘·辨误》中说:“世言子美卒于衡之耒阳,故《寰宇记》亦载其坟在县北二里,不知何缘得此。唐《新书》称耒阳令遗白酒牛肉,一夕而死。予观子美侨寄巴峡三岁。大历三年二月始下峡,流寓荆南,徙泊公安。久之,方次岳阳,即四年冬末也。既过洞庭入长沙,乃五年之春四月。遇臧玠之乱,仓皇往衡阳,至耒阳,舟中伏枕,又畏瘴,复沿湘而下,故有《回棹》之作,云:‘舟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又《登舟将适汉阳》,云:‘春色弃汝去,秋帆催客归。’盖《回棹》在夏末,此篇已入秋矣。继之以《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云:‘北归冲雨雪,谁悯弊貂裘。’则子美北还之迹见此三篇,安得卒于耒阳耶?要其卒,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际。按元微之《子美墓志》称:‘子美孙嗣业,启子美柩,襄袝事于偃师,途次于荆。拜余为志,辞不能绝。’其系略曰:‘严武状为工部员外郎、参谋军事,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近时故丞相吕公为《杜诗年谱》,云:‘大历五年辛亥,是年还襄汉,卒于岳阳。’以前诗及微之之志考之,为不妄。但言是年夏,非也。”
王得臣从《回棹》《登舟将适汉阳》和《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三篇北还之迹,以及元稹《子美墓志》,论证杜甫“安得卒于耒阳耶?要其卒,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际。”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吕大防《杜工部年谱》和《韩吏部文公集年谱》问世,称为作家年谱的两部开山之作。吕公《杜诗年谱》以前诗及元稹《子美墓志》考证,为不妄,但吕公认为杜甫卒于辛亥(大历六年)是年夏,那就错了。
王得臣《麈史》还有一段诗话,为考证杜甫卒葬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年)王得臣尊旨考察官员,泊报慈寺。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徐屯田《过杜工部坟》诗云:
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徐介,字之休,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宋仁宗时历任乾德令、同监西溪盐仓,改著作佐郎。官至屯田郎中(或员外郎)。有诗集,已失传。其诗清苦平淡,为欧阳修、王得臣所称赏。《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宋诗纪事》卷二五收徐介此诗。题为《耒阳杜工部祠堂》,诗曰:“手接汨罗水,天心知所存。固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清凝伤往事,斜日隐颓垣。”
王得臣《麈史》收录徐屯田《过杜工部坟》,“水与汨罗接”句,显然并非耒阳坟,而是直指平江杜甫墓。这才有颔联:“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汨罗江地处潭岳之间,屈子沉潭之处,杜甫南征归梦之行,正是追寻屈子而去。一条汨罗江,屈子在下游水中,杜公在中游岸边,又有传说李白“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辛弃疾《忆李白》)唐宋诗坛轶事,李白、杜甫与屈原三位忠谏诗人同归于汨水。“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贤所归同一水。”(韩愈《题杜工部坟》)风骚同源的平江杜工部坟,无论“清凝伤往事,斜日隐颓垣”,还是“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日落西照的汨罗江,就是这样自东向西流入洞庭湖。
王得臣曾任巴陵县令,考证杜甫“旅殡岳阳”最有说服力,《麈史》与徐屯田诗,后来成为重修平江杜甫墓祠的铁证。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