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8 16:48:27
作者:谭周易
杨明乐是我在毛泽东文学院培训班的同学,刚认识她时,她默默地坐在后排,朴实低调。熟悉后,才发现她不仅是田汉诗社社长,长沙县作协副主席,还是一位企业家,经营着商业也开发着大片原生山林种着几十亩桃树。她更热心公益,被评为长沙县首届十佳社会贤达,那时就令同学们钦佩不已。几年之后,在一次文友交流见面时,又见到了她,她拿出她的诗集《瓦湖浅唱》给我看,翻读之后,很快被她温暖而明亮的文字所吸引,仿若一曲悠扬的乐章在耳畔回荡。
“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杨明乐的《瓦湖浅唱》如一叶逆流而上的轻舟,在当代诗歌的湍流中划出一道独特的波纹。这部诗集以作者的家乡田汉故里果园镇“瓦湖”为圆心而展开,构建了一个既具体又超越的诗歌宇宙。瓦湖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成为诗人精神漫游的起点与归宿,是记忆的储藏室,也是想象的发射台。杨明乐通过对这一微小地方的深度挖掘,意外地打通了通往普遍人类经验的隧道,实现了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奇妙共振。
《瓦湖浅唱》中的空间构建呈现出精妙的双重性。诗人笔下的瓦湖既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又是心理投射的虚构景观。在《瓦湖》一诗中,“无数甘霖/有水汽氤氲”,“不必为忙辜负眼下的芬芳”这样的诗句,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情感印记,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在此完美叠合。杨明乐擅长使用“微小事物的神化策略,一片瓦、一泓湖水、一座老桥,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在他的诗中获得了近乎神圣的光晕。这种对微小地方的神圣化不是逃避现实的浪漫主义姿态,而是一种抵抗——抵抗全球化对差异性的抹平,抵抗现代性对地方记忆的侵蚀。
在时间维度上,《瓦湖浅唱》展现了诗人对地方历史的诗意考古。杨明乐不满足于表面的怀旧,而是进行着一种“记忆的深层挖掘”。书中的月形山更是作者梦想的种植地,“有一种力量去远方”,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时代,更需要“一种力量回到原乡”,在值得等待的日子里,时间在罅隙缝里不断生长,她用最笨拙的方法,改变着这个曾经荒芜的地方。
杨明乐对地方历史的书写不是保守的怀旧,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记忆重构,过去不是僵死的遗迹,而是持续作用于当下的活体。
《瓦湖浅唱》的语言艺术体现了鲜明的乡土智慧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杨明乐对方言词汇、地方谚语的诗化运用,不是民俗展览式的猎奇,而是将其提升为一种普遍的美学表达。她的爱情诗里有“你可不可以/不来我的梦里”的爱而得不到回应的忧伤,有着千万年的石头对自己寻找爱情而不得的“不管不问/这尘世的欢喜与忧伤”的浅浅怨恨,有着“在金井河的波光里”“等你邮来你那里今天的月亮/是弯过后的圆”的长情等待的浪漫。诗人将地方民谣的韵律与现代诗歌的自由节奏巧妙结合,创造出既扎根又开放的语体。
《瓦湖浅唱》在当代诗歌谱系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成功实现了“地方的超越”。杨明乐通过深入一个微小地方的肌理,反而触及了普遍的人类处境——关于记忆与遗忘、根与漂泊、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命题。这种“以小见大”的路径,与那些直接处理宏大主题的诗歌形成鲜明对比,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代性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下,杨明乐的瓦湖既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又是所有地方的隐喻;既是诗人的精神故乡,又是每个现代人内心失落又追寻的家园。
《瓦湖浅唱》最终向我们展示:真正的地方性不是视野的局限,而是深度的前提;不是逃避现代性的避难所,而是重新思考现代性的起点。杨明乐的诗作证明,在今天,诗人或许不必做国际航班上的常客,而可以成为深挖一口井的匠人。在这本名为《瓦湖浅唱》的深井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地方的灵魂,也照见了自己漂泊无依的现代面容。这或许就是《瓦湖浅唱》最珍贵的馈赠:它告诉我们,要抵达普遍,有时需要最彻底的深入局部;要真正拥抱现代性,或许需要先学会倾听一个微小地方的低语与轻唱。
杨明乐知书达理,善良且富有爱心,我们深信,她的文学之路和乡村振兴的事业定会如她的果园一样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