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28 12:07:33

当少年叩响贯通古今的山门——《少年书院行》综述
文 | 刘瀚潞
在当下文化类节目力求突破创新的浪潮中,湖南卫视《少年书院行》独树一帜。它以“古书院+少年视角”的创新架构,将千年书院文化与现代综艺形式巧妙融合,为观众奉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7月23日,这场跨越六座书院的文化之旅圆满收官,书院弦歌在青春解读中久久回响。
从岳麓书院到船山书院
中国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与文化机构,以“讲学、藏书、祭祀”为核心功能,承载着儒家文化传承、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使命,其历史跨越千年,脉络清晰且影响深远。

《少年书院行》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年们,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等知名学者,先后走进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与船山书院这六座书院。
从湖湘大地到中原腹地,从江南胜景到庐山深处,节目聚焦的六座书院,生动展现了中国书院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核。
这些书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内含了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链条。从唐代李渤隐居白鹿洞、五代杨悫创办应天书院的“草创期”,到宋代朱熹、二程讲学的“鼎盛期”,再到明清岳麓、石鼓的“延续期”,最后到晚清船山书院的“转型期”,它们完整经历了中国古代书院从“私人讲学场所”到“制度化教育机构”,再到“近代思想摇篮”的演变。

尤其在湖湘地区,岳麓书院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气魄奠定湖湘学术根基,其“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滋养了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栋梁;石鼓书院临江而立,延续地域文化火种,成为湘南学子问道研学的精神地标;船山书院则在近代变局中独树一帜,以王船山“气一元论”“经世致用”思想为核心,为杨度、蒋啸青等湖湘人才提供了思想启蒙的沃土。节目深刻展现了湖湘地区内,传统书院向近代思想阵地跨越的清晰脉络。
《少年书院行》精准把握书院的特质,深入挖掘书院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少年们的探寻,使观众直观感受到书院文化从静态符号到动态传承的鲜活生命力。既有“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又有“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更有“修身立德”“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

让古书院“开口说话”
书院作为古代教育圣地,常因学术厚重感而与当代年轻人产生隔阂。节目《少年书院行》以“少年视角”为钥匙,打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通道。让13-15岁少年成为书院“体验主体”,实现“文化感知”而非“知识灌输”的传播升级。
“古代朋友圈如何配文案?”“古人上课吃啥?”……节目中,少年们带着青春期的好奇心,对书院楹联、学规、历史典故等展开追问。这些看似轻松的青春议题,将匾额内涵、学规要义等晦涩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讨论的生活话题,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在笑声中自然消解。
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常常定格于“讲台授经史”,或套用“专家语录缀空镜”模板,让传统文化被贴上高冷疏离的标签。而《少年书院行》另辟蹊径,让少年在书院建筑中穿梭探秘、深度互动,从被动的受教者蜕变为主动的“文化解码者”。

NPC互动、闯关答题、解谜拼图、游客交流……节目组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冰冷古迹,让新时代少年触摸到温润人心的文化体温。在白鹿洞书院,少年参与“白鹿少年”设置的“释菜礼”问答环节,揭开了传统礼仪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在石鼓书院,少年们与“雁公子”趣味互动;在船山书院,少年们与AI“船山先生”笑谈古今,从代表著作问到餐饮口味,满眼皆是发自青春年华的好奇。
节目匠心独运地让少年们沉浸于书院历史的厚重脉络之中。更令人欣慰的是,节目并未止步于对书院文化的说教与复刻,而是勇于探索其精神内核如何滋养当下。在岳麓书院,少年们并未止步于专家对“朱张会讲”的解读,而是以AI复原与虚拟现实技术,让两位先贤“合影”,将这份友情具象化;在白鹿洞书院朱子祠内,少年们效仿朱熹自省自警;在船山书院,少年们一个个化身书院小讲解员,接力讲述王夫之生平。
从好奇追问到深度解码,从文化体验到精神共鸣,少年们用青春语态为千年书院弦歌注入新的回响。这种“以少年之眼观书院,以书院之魂润少年”的创作理念,不仅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更在代际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化传承。

古今对话“零距离”
关于书院的纪录片与综艺节目,并不少见。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以七年磨一剑的纪实深度挖掘文脉,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用“名家探访+AIGC复原”解锁经典场景,《天下书院半湖湘》则以大规模影像档案留存书院肌理……但《少年书院行》在技术赋能上更进一步,通过多维度创新打破传统呈现边界,让书院文化从静态史料变为可感知、可互动的鲜活存在。
拍摄团队深入六座书院,开展全方位的沉浸式实景拍摄。从书院的整体建筑格局到斑驳的碑刻楹联,从幽静小径到开阔讲堂,细致捕捉文化细节。这些镜头将书院的古朴风貌与积淀千年的文化氛围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构建出一个真实可触的书院空间,让观众能跟随少年团的脚步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院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目中,这些真实的实体景观与AI构建的情景实现了双向互动,形成虚实交融的独特效果。AI场景复原技术几乎贯穿《少年书院行》的每一期节目:从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的完整过程,到唐代李渤与白鹿相伴的传奇故事,再到“程门立雪”的经典场景,都通过技术得以重现。朱熹、韩愈、范仲淹、程颐、周敦颐、王夫之等先贤在节目中实现了“AI重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节目复原先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特点,为少年们创造了与先贤交流的机会。比如在岳麓书院,观众就通过AI技术重温了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场景。
当镜头从书院的飞檐斗拱缓缓切换到AI生成的先贤讲学画面,自然的野趣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光影中相互交融,千年书院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