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朱继东:赓续中华文脉 厚植城市文化软实力

    2025-07-28 10:49:52

朱继东 李建鑫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更深刻阐明了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对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概念在城市领域的具体化运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外塑造城市形象、对内凝聚城市文化共识的功能效用。而中华文脉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传承的生命线,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精神文化标识及核心价值共识,不仅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稳固和高扬注入文化基因,更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厚植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故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剖析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深层逻辑关系,为新时代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深刻的理论启迪与实践指引。

中华文脉传承中蕴含的标识性文化符号,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身份标识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首要特征体现为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性。当城市所彰显的文化能够使人产生对城市本身的认同与共鸣时,其文化的吸引力就会自然产生,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孕育、形成的标识性文化符号便构成城市身份认同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中华文脉中蕴含的标识性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具象化的文化表达,是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凝结而成的独特精神结晶,构成了中华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的外在标识。而中国城市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容器和物质呈现,其身份标志绝不仅仅是脱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基础建设,而更多体现于与中华文脉并序发展而来的、从中华文脉中蕴含的独特标识性符号中提炼出来的文化身份。“北京中轴线”不仅以物理空间的布局成为北京的独特身份标识,更体现着中华文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理想和对社会安定有序的极致追求;谈及“姑苏水巷”不仅会想起以水系造就城市风貌的苏州,更会联想到诗意栖居的江南文化。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所孕育的标识性文化符号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交互作用,并最终统一于城市文化身份的建构,使中国城市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身份标识。

忽视城市对文化身份标识的稳固和发展,而盲目追求西方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就会背离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主线、切断城市的文脉传承,继而难以形成强大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塑造鲜明的身份标识是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的关键举措,这也就要求新时代提升中国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更进一步发挥中华文脉中标识性文化符号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作用。对此,一是要基于学术理论研究、田野调查等形式深入挖掘城市蕴含的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以文化符号精神内核的阐释厚植城市的文化底蕴。二是要推动文化符号在新媒体平台、文创产品等领域的创新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生机。三是要促进传统标识性文化符号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深度融合,以独特的文化符号为核心打造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形象标识,充分提升城市的辨识度、知名度。

中华文脉传承中生成的价值观念,凝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核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持久力源于价值层面的认同,中华文脉赓续传承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取向,凝练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核并使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具有持续性。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的历史进程中生成了“仁义礼智信”“开放包容”“天人合一”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以其突出的跨时代性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可持续性的价值支撑,并使城市在价值的传递中提升吸引力、获得来自市民与外部的认同。作为孔子故里的曲阜将孔府、孔庙等历史古迹以及祭孔大典、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所承载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念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形成曲阜的鲜明价值名片,成为曲阜城市发展的价值内核;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千年的“东方第一大港”,不仅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城市,更在与西方的交流互鉴中以“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造就了历史上“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盛景,使“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成为泉州的靓丽品牌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中华文脉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在赓续传承中,能够凝练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内核。这种价值内核并非外来的价值观念,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基因的内生性价值,因此更具持久性、说服力和认同度。

充分发挥传统价值观念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精神内核的塑造作用,一方面必须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方法指导,在结合中摒弃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思想糟粕,推动实现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相互融通,将中华文脉中的价值观念、思想精华有机融入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创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效用,通过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弘扬城市价值内核,生动展示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代城市发展中的呈现及其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在传承与革新中进一步融入并引导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文明建构,进一步激发市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进一步激活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印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中华文化生命力和中国城市发展活力。

中华文脉承载的历史文化遗迹,构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

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华文脉赓续传承的物质见证,古建筑、考古遗迹、文化古迹等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物质实录、构成了中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坚实物质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从本质上看,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的特定时空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凝结,它使城市文化软实力从看似玄虚的文化概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知的物质文化体验,使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了具体的物质依托。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杭州的西湖文化并非单纯的古遗迹,它不仅留存着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中以物质形态的文化穿越特定的时间,塑造成为杭州的文化软实力名片。与此同时,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并非被动的文化承载,它不仅在现代手段的系统保护中实现了自身的存续,而且在现代传播方式的加持下成为可传播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物质文化,使历史文化遗迹由历史遗存变成现世存在,并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物质文化支撑。

历史文化遗迹绝非静态的物质文化陈列,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物质形态文化,只有进一步将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遗迹“活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化物质文化,才能够充分激发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文化功能,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先,要在确保历史文化遗迹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遗迹,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其次,要继续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通过考古研究、历史考证,进一步揭示遗迹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在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中实现“探源”与“传承”的辩证统一。最后,要将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公共空间相融合,通过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公园等,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当代城市居民对物质形态文化的需求,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让历史文化遗迹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李焱婕

一审:李焱婕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