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辟谣专区:这10个“常识”,可能正在坑害长辈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8 10:39:13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颜萍平

家里长辈是不是总转发“养生文章”?“空腹喝牛奶伤胃”“血压高不能吃鸡蛋”“保健品能治病”……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看似“贴心”,实则可能误导健康。今天就来拆穿10个老年人最容易信的谣言,看完赶紧转给爸妈。

1. 谣言:人老了血压高点正常,不用吃药

真相: 无论年龄多大,血压正常标准都是低于140/90mmHg。超过这个数,哪怕没症状,也会悄悄损伤血管、心脏和肾脏。临床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血压长期高于150/90mmHg,中风风险会增加2倍。

提醒: 血压高了别硬扛,医生会根据身体情况调药,不会“一吃就离不开”。反倒是不吃药,可能让小问题拖成心梗、脑梗。

2. 谣言:鸡蛋胆固醇高,老人不能吃

真相: 一个鸡蛋约含200mg胆固醇,而老人每天推荐摄入胆固醇不超过300mg,完全在安全范围。更重要的是,鸡蛋里的优质蛋白、卵磷脂,对预防老年痴呆、增强免疫力很有好处。

数据: 研究发现,每天吃1个鸡蛋的老人,心血管风险比不吃的人还低12%。只要不是一天吃3个以上,完全不用怕。

3. 谣言:保健品能“根治”慢性病

真相: 不少老人觉得“西药伤肝,保健品温和能治病”,结果偷偷停了降压药、降糖药,改吃“溶栓胶囊”“降糖茶”,最后血糖血压飙升住院。

事实: 保健品(如鱼油、蛋白粉)最多算“营养补充”,不能替代药物。比如降糖药能精准调节血糖,而号称“降糖”的保健品,可能偷偷加了西药成分,剂量不明更危险。

4. 谣言:夜里起夜别开灯,能接着睡

真相: 老人视力退化、平衡差,夜里摸黑起床最容易摔跤。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跌倒,40%发生在起夜时,其中20%会造成骨折。

正确做: 床头放个小夜灯(暖光,别太亮),卧室到卫生间的地上别堆杂物,最好装个扶手。

5. 谣言:冬天洗澡水温越高越舒服

真相: 老人皮肤薄、血管脆,水温超过40℃容易烫伤,还可能让血压骤降(尤其刚脱衣服时),引发头晕、跌倒。

建议: 水温控制在37-40℃(用手腕内侧试,不烫就行),洗澡时间别超20分钟,最好坐着洗,旁边放个小板凳。

6. 谣言:“老寒腿”是冻出来的,多穿点就好

真相: “老寒腿”其实是膝关节退变(骨关节炎),和年龄、体重、过度磨损有关,和“冻”关系不大。穿太多反而可能因为活动不便,增加关节负担。

正确做: 膝盖保暖适度即可,关键是少爬楼梯、别深蹲,疼的时候及时用护膝或遵医嘱吃氨糖,比“捂厚棉裤”管用。

7. 谣言:体检没啥用,查出病反而吓出问题

反驳: 很多癌症(如肺癌、胃癌)在老人身上早期没症状,等有感觉时多是晚期。比如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肠镜)能发现息肉,切掉就没事;拖到晚期,5年生存率不到10%。

建议: 60岁以上每年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每2年做一次胃肠镜(有家族史的提前到50岁)。

8. 谣言:生病输液好得快,能“通血管”

真相: 感冒、发烧多是病毒引起,输液(抗生素)根本没用,还可能增加过敏、血管炎风险。至于“定期输液通血管”,更是没科学依据——药物代谢完,血管该堵还堵,不如长期吃阿司匹林(遵医嘱)、控制血脂靠谱。

9. 谣言:年纪大了记忆力差是正常的,不用管

区别: 正常老化是“记不住刚说的话,但能想起年轻的事”;而老年痴呆是“出门找不到家、认不出亲人”,还会伴随性格改变(比如突然暴躁、多疑)。

提醒: 发现老人频繁忘事、算不清账,别觉得“老糊涂了”,及时去神经内科检查。早期干预能延缓5-10年进展。

10. 谣言:吃啥补啥,喝骨头汤能补钙

真相: 骨头汤里的钙少得可怜(一碗汤含钙量不到牛奶的1/20),反而满是脂肪和嘌呤,喝多了容易胖、尿酸高。

补钙能手: 牛奶(每天300ml)、豆腐(北豆腐最好)、深绿色蔬菜(菠菜除外),晒10点的太阳(每天15分钟),比啥汤都管用。

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忽悠”老人,往往是抓住了“怕生病、想省钱”的心理。其实对长辈来说,最实在的健康保障,是相信科学——身体不舒服别硬扛,吃药听医生的,吃饭别太讲究“禁忌”,定期体检别偷懒。

就像小区里82岁的周爷爷说的:“我不信那些乱七八糟的,按时吃药、每天遛弯、见着医生就问清楚,比啥都强。” 这才是老年人该有的健康智慧。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医学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蒋俊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