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聚智赋能激活力 郴州借势发力跃新阶

欧阳继发   郴州日报   2025-07-28 08:55:19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未来。当前,区域竞争的核心愈发聚焦于创新能力的比拼,而人才正是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如何高效汇聚智力资源、充分释放创新动能、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已成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广州作为大湾区科创核心城市,在科技人才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广州经验:三力驱动,铸就科创高地

广州以“聚智力、强实力、激活力”为抓手,构建起“学术—服务—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形成了可复制的科创发展模式。其经验核心在于以平台聚合高端智力,以网络精准赋能基层,以机制激活人才动能。

聚智力,让创新资源“聚起来”。广州秉持“大平台聚大智、大协同促大创新”理念,通过三大举措汇聚创新资源:院士峰会“聚智”,举办“广州院士峰会”汇聚两院院士战略智慧,编制《科技发展蓝皮书》,依托院士工作站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湾区协同“汇智”,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跨境学术交流,实施青年科学家研修计划,促进港澳项目落地;跨界融合“融智”,打造“科创中国·广州”品牌,举办学术产业对接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成果转化闭环。

强实力,让服务网络“沉下去”。坚持“靶向服务企业、精准赋能基层”导向,广州构建三级服务体系:企业科协强根基,实施“百千万企业科协建设工程”,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解决技术难题;乡村振兴提质效,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科协+合作社”基地,推广农业新技术,培育乡村科技人才;科普惠民增素养,建设省级科普基地,开展“科普五进”活动,创新“科普+文旅”模式,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激活力,让人才引擎“转起来”。广州以“有力度、有热度、有深度”为宗旨,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青年托举育新秀,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青年学者,配套科研经费,培育高层次人才;技能竞赛练能手,举办“南粤工匠科技创新大赛”,设置产业赛道,以赛促学,打通人才晋升通道;评价改革护人才,在省级学会试点自主评价,完善新兴领域评价标准,突出技术转化效益。

郴州路径:精准发力,实现跨越发展

立足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郴州聚焦“平台承接—服务下沉—机制创新”三大维度,将广州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郴州方案”,重点破解创新资源匮乏、服务网络薄弱、人才活力不足三大痛点。

筑平台,把湾区资源“接过来”。借鉴广州“大平台聚大智”经验,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稀有金属联合实验室,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机制,加速稀有金属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附加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郴州数字经济飞地”,采用“研发在湾区、转化在郴州”模式,吸引湾区企业将电子信息产业中试基地落地郴州;举办“湘粤跨境技术交易博览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定期发布郴州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推动港澳高校科研成果定向转化。

织网络,让服务效能“提上来”。对标广州“靶向服务基层”模式,推行“科技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企业配备“懂技术、通政策”专员,提供从专利申报到融资对接的全流程服务;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围绕烟草、茶叶、脐橙等特色农业,建设“科协+合作社”示范基地,培育“乡土专家”;探索科普文旅融合,依托711时光小镇、东江湖、沙洲村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科普、红色科普线路,开展“科普五进”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活机制,让人才活力“涌出来”。转化广州“人才活力三部曲”实践,实施“候鸟型专家引育计划”,建立柔性工作机制和“周末工程师”工作站,对短期来郴服务的行业顶尖人才,给予交通、住宿等专项补贴;设立“郴州创新创业种子基金”,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人才项目提供免息贷款;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建设,推动柿竹园有色、金铖环保等企业共建技能工作室,联合攻关选矿设备智能化改造难题。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