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7 22:10:22
湖南碳汇交易以“湘林碳票”为依托,首批“湘林碳票”颁发近百日来,兑换真金白银能力如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双碳”战略下,碳汇交易大势所趋。今年4月中旬,省林业局签发我省首批8张“湘林碳票”,湖南4405.16公顷林地资源正式由官方认证碳汇价值——预计经济收益超过4000万元。
“湘林碳票”实际上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能力如何?7月25日,省林业局、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联合举行发布会,披露首批8张“湘林碳票”签发近百日以来的交易情况。
(25日,全省“湘林碳票”交易发布会现场。 彭雅惠 摄)
1135宗交易
成交金额超300万元
“碳票本身只是碳汇凭证,变现真金白银最直接方式是交易。”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项目业主、审定与核查机构、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等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以及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建立起基础性制度,也由此催生各地设计发出依据碳减排量换算的交易凭证——碳汇权证、碳券、碳票等等。
“湘林碳票”是我国碳票中的一种,业主分别来自怀化市会同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浏阳市、炎陵县、桃源县、安仁县、花垣县、永州金洞管理区等地。
(“001号湘林碳票”。 彭雅惠 摄)
在发布会现场,一个巨大的二维码十分醒目。“扫码就能链接到‘湘林碳票’交易平台。”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工作人员指导记者现场扫码,花5元从怀化市会同县“001号湘林碳票”购得50千克二氧化碳减排当量。
据统计,不到一小时,会场成交172笔交易,碳票变现金额6721元。
“目前,我省碳票交易处于初期阶段,但交易比较活跃。”发布会披露,截至目前,在完全自愿前提下,8张“湘林碳票”已实现交易1135宗,成交量3.167万吨,成交金额316.71万元,整场发布会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购买的碳票“中和”,达到“零排放”。
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负责人说,三个多月来,省内有不少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企业、向欧盟出口货物的外贸企业为了实现绿色生产,主动认购碳票。
碳汇+金融
逼近“1个亿”组合融资额度
碳票变现真金白银,不仅靠交易方式,还需挖掘金融价值。
发布会上,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与花垣县、兴业银行长沙分行与通道侗族自治县“湘林碳票”业主代表签订抵质押融资授信协议,授信额度合计达1000万元。
(发布会现场,多家金融机构签署“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额度合同。 彭雅惠 摄)
实际上,花垣县十八洞村已经享受到“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的好处。该村565.37公顷林地纳入“002号湘林碳票”,6月份,十八洞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碳票为质押申请贷款,从工商银行湘西州分行获得“种植e贷”300万元。
前不久,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也在官网公布消息,农发行花垣县支行审批“湘林碳票”质押项目贷款7900万元并实现首笔投放,用于支持花垣县农业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花垣县取得“002号湘林碳票”。 彭雅惠 摄)
“碳票作为碳汇交易凭证,就意味着有作为融资抵质押的价值。”农发行花垣县支行负责人介绍,此次审批的7900万元贷款额度创新采用“实物抵押+股东保证+碳票质押”组合担保模式。
应用场景拓展
“湘林碳票”具有示范作用
“加快碳票兑现,有赖于不断开发越来越多应用场景。”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自颁发“湘林碳票”以来,我省多部门联合,探索了包括“湘林碳票+旅游”“湘林碳票+司法”“湘林碳票+生态修复”等多类应用场景。
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零碳村居”展示馆、会同县粟裕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碳票+旅游”场景将红色景点和绿色碳票结合,游客可以扫码买碳票。
在生态修复领域,我省首例“湘林碳票”替代生态修复的索赔案件近日在株洲办结。龙某未经狩猎许可,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被认定涉案的野生动物基准价值损失共计4200元。龙某自愿购买42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以“湘林碳票”交易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益阳率先践行生态民事案件与湘林碳票结合,人民法院可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当事人认购并核销与测算的碳汇损失量相等量的林业碳汇。
同时,“零碳机关”“零碳工厂”“零碳会议”在湖南也渐渐风行。省林业局和财信金控通过购买湘林碳票抵消碳排放,成为湖南首批碳中和机关单位。
(25日,发布会现场多处设置“湘林碳票”交易二维码。 彭雅惠 摄)
“碳票在湖南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国家林草局生态司负责人评价,“湘林碳票”对全国林业碳汇市场化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认为,从“湘林碳票”颁发以来的交易表现看,其有力推动形成“营林增汇—交易获益—反哺林业”的良性循环。
责编:彭雅惠
一审:彭雅惠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