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8 00:05:55
文丨李云才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惊涛”二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叩击着我们的心扉。它不仅是长江之水拍打赤壁的自然景象,更是一个蕴含多重意蕴的文化符号,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
《中国成语大辞典》将“惊涛”归为“自然现象”与“哲学思辨”双重类别,对其意象作了三个维度的精妙解析:在力量维度上,它象征着不可抗拒的自然伟力;在时间维度上,它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在心理维度上,它反映人类面对险恶环境或尖锐激烈斗争时的精神状态。这些解析鞭辟入里,无需赘言。然而,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我们还可以为“惊涛”赋予科技与人文的新维度。
人类已迈入AI智能时代,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如惊涛拍岸,在经济社会、政治军事、人文科技等领域掀起翻天覆地的变革。蒸汽机的轰鸣曾如惊雷般震撼了农耕文明的宁静,电力的光芒驱散了工业时代的阴霾,互联网的浪潮更是重构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惊涛骇浪。这些变革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都是无数科学家、思想家在漫长岁月中点滴积累的必然结果。正如惊涛的壮阔源于万千细流的汇聚,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思考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始终无法回避那个终极之问:我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这个永恒的命题催生了各种哲学思考,其中不乏“生命没有意义”的悲观论调。
持此观点者认为:人生不过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渺小如尘埃;生命短暂,不过三万余日;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活着只是苟且。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实则透露出一种深层的颓废。我们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不能仅被视为一种“肉身”存在,真正不朽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
那么,什么样的“灵魂”才能超越时间的限制而永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唯有朝着心中的理想不断迈进,日积月累,方能在某个时刻实现质的飞跃,创造出“惊涛”般的奇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非洲地区的卫生调研报告显示,非洲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在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全面推广。这一重大成果的实现,得益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疗法。正是基于这一改变全球疟疾防治格局的里程碑式发现,屠呦呦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项成就对非洲疟疾防控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被誉为“拯救千百万人生命的重大突破”。创造,创新,这个过程或许漫长而艰辛,但每一步努力都不可或缺。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世人常将人才分为天才、地才、人才、庸才四等,认为天才无师自通,地才一点就通,人才培养可通,庸才学而难通。这种划分看似有理,实则过于机械。
鲁迅先生曾睿智地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小于狗与狗之间的差别。”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而是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爱迪生发明电灯前经历了上千次失败。这些事例无不证明:所谓天才,不过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普通人”。
人生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的意义。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在一次次小的胜利中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这个过程可能充满艰辛,可能惊涛骇浪,可能需要付出难以预料的代价,但正是这个过程赋予了生命以崇高的意义。即便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些奋斗的经历本身就已经弥足珍贵。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谁说平凡的努力就不能创造惊人的成就?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当这些成果最终绽放时,它们向世界宣告“我来了”的那一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偶然都孕育在必然之中,所有的必然也都包含着偶然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惊涛”往往就是在这样看似偶然的契机中迸发而出的。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但须领悟:肉身终有尽时,而精神可臻永恒,高贵的灵魂永耀星河。你今天的每一步,都可能在未来掀起惊涛骇浪;请坚持创造吧,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新,这种创造力将铸就不朽的灵魂;请永远相信信念的力量,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往往就蕴含在这“并非突发”的深刻哲理之中。创造意义的生命彼岸,无一不是由“万微成海”的细流与“惊涛裂岸”的壮阔共同铸就。
惊涛,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万千细流经年累月的汇聚,是无数坚持最终爆发的力量。当它终于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其实已经在时光的长河中酝酿了太久太久。
生命的意义如此,守护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又何尝不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当城市在百年一遇的暴雨中化作汪洋,当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在泥流中飘摇,
人们凝重的面容上镌刻着"居安思危"的深刻警示。有网友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动辄百年千年一遇的灾害,可曾追问过其中因果?未来万年又将如何?”
这惊涛骇浪从来不是突然降临——它一面映照着人类智慧铸就的不朽丰碑,一面却也在诉说着“蝴蝶效应”的残酷法则。
每一滴雨水都在叩问: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自然这部无字天书?每一次灾变都在提醒:文明与自然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