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多逸寨村来了一群“00后”大学生

陈佳宁 李雨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7 14:55:03

在村委会清扫古戏楼、在集市化身云游导览员、在苗寨访谈非遗传人、在书屋传递知识温暖......这个夏天,跨越400公里,湖南工业大学“青绘逐梦”服务队深入邵阳市绥宁县河口苗族乡多逸寨村,开展以文化传承、旅游宣传、支教服务为主线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书写“00后”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实干家:大干一场,焕新多逸寨古戏楼

“现在戏台干净敞亮,以后看戏、搞活动都舒心多咯!”多逸寨村民看着清理后的戏楼,脸上笑开了花。多逸寨古戏楼是村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苗寨生活与戏曲演绎的悲欢离合。到达多逸寨村委会后,服务队迅速行动,明确分工,充分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手持扫帚、抹布、拖把等清洁工具,对古戏楼等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清理。经过一上午的奋战,古戏楼焕然一新。村干部纷纷感叹:“这帮孩子真能干!”

图为清扫古戏楼

小戏台大民生清环境暖民心。这群00后学生打扫干净的不仅是多逸寨村的古戏楼,更深化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用躬身实践诠释了青春在乡村治理中的蓬勃力量。

推介官:实力出圈,从“云赶集”到助燃乡旅

“自家种的菜,新鲜得很!”“再便宜些咯!”苗乡阿婆的叫卖声与顾客的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服务队队员陈佳宁和肖嘉强早早架起直播设备,化身“集市导览员”,穿梭于河口苗族乡集市的各个摊位,带领广大网友沉浸式体验苗乡赶集文化的原汁原味。随着镜头的深入,直播画面停留在了一位苗族制银老匠人身上。铸炼、捶打、退火、打磨、抛光......其间,老匠人向网友们展示了一枚银戒制作的全过程,引来不少称赞和求购留言。“这直播真像开了一扇窗,让外面的人瞧见咱们祖辈传下的手艺。”老匠人师傅感慨道。

63分钟直播时间虽不长,但确如制银老匠人所说,它打开了外界了解苗乡的一扇窗”,服务队带队老师说。直播间近300条互动信息就是最好印证。

图为“云赶集”直播现场

有了第一次直播的爆火,服务队想继续用好所学、发挥所长,为宣传苗乡贡献青春力量,“一想到能够借助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苗乡的风土人情,走进多逸寨,我就很自豪。”服务队队员陈佳宁表示。

这一次,这群00后化身“海角洞最强代言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向广大网友生动推介海角洞自然风光,为这个“中国第四批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图为“云游多逸寨”直播现场

直播镜头穿梭于欢快流淌的叠翠瀑布、青苔覆盖的日月梯、庄严肃穆的观音庙之间,将海角洞的生态之美、历史之韵、人文之情全方位全景式呈现给了广大网友。“炎炎夏日,大家如果想要避暑纳凉、徒步健身、打卡美景,那就来海角洞吧!”“远看、近看,不如亲自来看!”直播过程中,队员陈佳宁和仵方舟用朴实亲切的话语介绍海角洞的景点。直播间的网友们都纷纷留言赞叹多逸寨村的原生态美景,更有不少人留言“恨不得立刻买票出发”。

此次直播累计吸引1387人次观看,收获5.3万次点赞。这场“数字探旅”背后是对苗寨景区历史的文化解码,更是这群00后大学生用脚步丈量乡村之路、用镜头记录着乡土之美、用创新方式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生动实践。

守护者:叩问苗寨,聆听老一辈的奋斗故事

在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热爱为帆、以坚守为桨,书写独特人生。服务队怀揣敬意,叩问苗寨,深入了解当地老党员、老村长和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与老党员交流的场景

老党员唐同志是多逸寨村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村庄发展的“掌舵人。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服务队走进了老党员家中,围坐在一起聆听了他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点滴经历——任职村支书时牵头修路、提出“山林分包到户”的方式来筹措资金以及严格规定每亩地种树不少于四十棵等振兴举措。谈及入党初心与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他表示,入党,就是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党和人民,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责任担当,关键是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要落脚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上。

八旬彭奶奶的笋壳编织技艺,承载着苗乡的岁月记忆。她与这门手艺相伴五十载,是村里唯一掌握全套流程的人。笋壳簸箕以当地楠竹笋壳为原料,经采壳、晒干、压平、裁剪、编织、缝制等多道工序制成。针线缝,边搭边缝最耗时,也最要紧。彭奶奶轻抚一件用了二十余年的竹篓,眼中满是质朴的骄傲,经过特殊处理、不沾水的笋壳编器物,寿命可超二十载,刷上漆更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门笋壳编织技艺伴随了她五十余载春秋,如今在村中却已成绝响。如何传承这一手艺?服务队决定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讲好苗乡非遗故事,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焕发新生。

图为彭奶奶演示编织笋壳簸箕

图为彭奶奶展示笋壳簸箕成品

“村寨民风淳美,闹年锣、逗春牛、唱土地都是这里的独特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老村长将村寨的民俗活动缓缓道来的同时,带领服务队来到了一块刻写着“祖神禁碑”的石碑前。他说,这块石碑上刻写了严格的寨规,其中就刻有一句“遵禁风水大发大旺,朽败风水家败人亡”的字样,教育村民要严守山林,不滥取。这块沧桑的“祖神禁碑”见证了多逸寨的生态文明史,也见证了一代代村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活智慧。通过老村长的讲述,服务队还聆听了神婆山的传说、先民开凿分渠以及红军长征宿营多逸寨的故事。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多逸寨浓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图为老村长介绍《祖神禁碑》内容

在与多逸寨老一辈的对话之中,服务队触摸到了多逸寨的精神余韵与人情温度。无论是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发展的老党员、还是对非遗坚守五十载的彭奶奶,抑或是对苗乡根脉永葆赤诚之心的老村长,都深深地感动着服务队的每一位成员。“如何讲好多逸寨的故事,让苗乡文化在新时代开辟新生的道路,我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服务队队长宋永彤感慨道。

点灯人:七彩星光,照亮苗乡留守童心

“老师,这个叶子印好啦!”“我剪的小兔子好看吧!”“我的纸飞机呀飞呀飞......”,服务队依托多逸寨村农家书屋开展了为期12天的暑期公益课堂,旨在以美育为主线,围绕安全知识宣讲、暑期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教育等开展特色支教活动。

其间,服务队不仅带领孩子们创作树叶拓印画、感受剪纸艺术魅力、练习趣味健身操,还通过“举例子+情景表演”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防溺水、心理健康、日常出行等安全常识,还结合队员的专业特色,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积木拼搭”“奇妙的科学”等实践活动,为苗乡留守儿童带来了知识、快乐与温暖。

图为叶子拓印课成果展示

图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堂

此次暑期公益课堂,不仅丰富了乡村留守儿童的七彩假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心灵关怀的双重成效,更是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是我第一次被那么多双清澈的眼睛专注地望着,看着他们超乎同龄孩子的懂事,心里头总感觉沉甸甸的。”队员陈宗稳感慨,“如果我们的到来,能让孩子们对学习多一点兴趣,对世界多一分好奇,那就是最大的意义。”

“路还很长,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会带领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课堂中,让更多‘00后’‘10后’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湖南工业大学“青绘逐梦”服务队指导老师李雨佳介绍。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