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与学术情趣 ——读《三定文存》

  岳阳日报·客户端   2025-07-27 11:13:46

□万辉华

年初收到余三定先生赠送的《三定文存》(亚洲人文出版社2024年10月第1版),哟,一块红砖般的厚重。这次选择七月酷暑的日子,吹着电风扇,一页页地阅读。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在二十多年的都市报报人生涯中,因编副刊,与三定先生结成了一种作者与编者较为密切的亦师亦友关系,加上他又是我的乡贤,我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密。有些文章尽管是重温,较过去阅读的浮光掠影,有了更深的领悟,我以为这部近五十万言的“文存”,充分体现了余三定先生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与学术情趣。

全书共分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文艺评论”“序言”“散文”及“附录”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都是余三定先生近二十年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学术论文、文艺评论、书评、序言、散文等代表性文章的选辑。

我记得2012年收到余三定先生赠送的《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一书,立马阅读后,写了一篇书评《对学术现象的扫描与解析——读〈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在当年的《亚太经济时报》上刊发了。我在书中充分肯定了余先生通过对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学术评价等10多个学术现象的宏观综述,提出某些可行的对策。时过境迁,当年在学术上存在的一些痼疾,尽管有所收敛和改变,但是这种量化考核学术的方式,成为学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顽症,仍然存在着。余三定先生已退休离开了高校的管理与教学岗位,也可以说眼不见为净,但是,今天重温“文存”中的“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专辑,反对学术腐败也好,治理“学术评价过度症”也好,找回学术情趣也好,这些学术界尚未整顿到位,尚未回归风清气正,尚未把学术的归学术等等问题,仍需“拨乱反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辑的文章,体现了余三定先生在治学生涯中所秉承的学者之人文关怀精神。

在“文存”中,他撰写的文艺评论与序言有60多篇,占了整个文集的三分之二。因他的主业是从事文艺批评教学与写作,曾担任过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也可以说写作文艺评论是他几十年笔耕形成的绝活。因此,除了岳阳本土作家诗人找他写评论、序言,省会长沙,甚至外省的作家也找他写评论与序言,在这种应接不暇的业务中,我作为与他在文学评论爱好相同的一个报人,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了他的这些评论与序言,他不是如某些名作家、学者总是因工作忙而无暇细读作品,却碍于面子,写几句与作者交往的印象之类的文字,或者勉励对方几句,以敷衍交卷。著名学者李泽厚甚至自称对于当年刘再复求他为鲁迅研究的一本书写序,他对于刘著的看法本不认同,只好敷衍地写了一些话,他甚至跟好友刘纲纪教授说,他这篇谈刘再复的评论不能当真。然而,三定先生却不是这般的敷衍、忽悠求书评、序言者,每篇文章可以看出他是通读了全书,经过思考,认真写出自己的看法的。当然,大多数是肯定的,因三定夫子在这方面有些“好好先生”的味道,他书评、序言的对象有相当多的是我认识的作家、诗人、学者,他们的书我也读过一些,我是比较认可余三定先生的判断与解读的。他不因这些地方上的文人作品比较粗疏,甚至还处于一种稚嫩的水平,而不屑一顾,总是发掘出其中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予以褒扬。这是他的厚道之处,也体现出了他在治学上的人文关怀吧。

我还要借此机会谈谈他对学术情趣回归的倡议。我知道,他爱藏书,在南湖边建了一栋私人藏书楼,经常举办小型的读书、研讨活动,乐此不疲。他年轻时向前辈许诺先生请教哲学问题,养成了一个爱真理、追求学问的品格与习惯。他坚持勤阅读、勤写作,在四十多年的教学、教育和行政管理岗位上,出版学术文艺著作20多部,签名赠送我就有22部。他年轻时爱打篮球,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爱交文友,重情义,每年要请五十年前在区高传道授艺的老师吃饭,把自己的著作分赠读书人。他这种快乐读书观的形成,甚至在一些高校、社会团体上得到推广,无论在高校做校长、系主任,不离教学,不离研究,不离写作,始终保持浓厚的追求学术的热情。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岳阳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