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铸就的脊梁——记98岁抗战老兵李厚荣的英雄人生

  岳阳日报·客户端   2025-07-27 09:04:33

□何志贤

李厚荣,平江县虹桥镇民建村人,1928年2月11日出生。1948年10月在淮海战役中加入中原野战军参战,195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月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3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等战役,先后两次负伤,荣立二等战功。1954年10月回乡。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大会上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英雄、民族脊梁”等多枚荣誉勋章,现为平江健在的抗战英雄。

佩戴勋章的李厚荣老人(右)

2022年8月18日,笔者随同平江县政协、平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平江人》编辑采访组来到平江虹桥镇民建村的一处普通院落里,98岁的李厚荣老人正襟危坐,胸前挂满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无声诉说着这位世纪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从热血少年到耄耋老者,李厚荣用血肉之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李厚荣本应是在学校念书的孩子,但他长得高而粗蛮,便跟着父亲干起了作田种土的农活,邻居称他为“懵懂”少年。在国难当头的全民抗战时期,这个平江农家子弟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参加了中国军队阻击日寇的军事行动(史称平江九岭阻击战)。九岭阻击战,当时的李厚荣是年龄最小的参战人员,在战斗打响的紧要关头,上级命令他用背篓运输手榴弹至前沿阵地,李厚荣穿梭林海往返背运多筐手榴弹,在战壕里他向战友们虚心请教并很快掌握了投弹技术,于是他拿起一枚手榴弹往腰间一插,像只小老虎般迅速爬上阵地前的一株古松树上,揭开弹盖,拉动引线在进犯的敌人头上炸开了花,他终于为被日军飞机无辜炸死的叔爷爷报了血海深仇。在湖南战场,他亲历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见证了同胞被屠戮的惨状。这些血与火的记忆,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李厚荣曾回忆道:“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只知道鬼子来了,我们就得打。”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最本真的选择。在抗日战场上,年少的李厚荣迅速成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战斗骨干,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受到上级的表彰。

李厚荣获得的“抗战英雄、民族脊梁”等荣誉勋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临严峻考验。李厚荣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3团的一员,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在惨烈的第五次战役中,他所在部队遭遇美军猛烈的炮火覆盖。据战史记载,当时美军平均每公里正面部署火炮达300门,火力密度远超二战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地狱般环境中,李厚荣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防线。他在战斗中首次负伤,但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直至战役胜利。战友回忆说:“老李那时候就像铁打的一样,子弹打穿了胳膊,但简单包扎后又冲了上去。”

1951年4月24日,李厚荣所在的12军31师93团,在涟川以北和美军第3师、土耳其旅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敌人飞机投下的重磅炸弹在阵地上爆炸,巨大的气浪将李厚荣掀翻,他的身体重重摔在一块岩石上,造成了肺部压伤和肋骨骨折,当即口吐鲜血昏迷了过去。

经过战地医院简单的治疗和短期休养,李厚荣本可作为伤员送返国内,但他抱着不打跑美帝国主义不回家的信念,重返战场继续战斗。由于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他被提任为2排1班班长,受到上级嘉奖。

上甘岭战役给李厚荣留下了军旅生涯中最惨烈的记忆。这场被西方军事史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的战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发射炮弹190余万发,将山头削低了两米。李厚荣所在的93团担负着关键阵地的防守任务。在美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阵地多次易手。在一次反击战斗中,李厚荣被弹片击中胸部,鲜血浸透了军装。卫生员要把他抬下火线时,他挣扎着说:“阵地不能丢,我还能打!”最终因失血过多昏迷,被强行送下战场。这次重伤为他赢得了二等战功,也留下了伴随终生的伤残。

据李厚荣回忆,上甘岭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1951年11月14日,志愿军进入第三阶段的反击作战与阵地巩固战,在这阶级战斗中,李厚荣和他所在的1班战士,负责往15军驻守的537.7高地运送给养物资和武器弹药。他们历尽艰险,进入到阵地坑道的时候,遭到了敌人炮火的密集轰炸,坑道坍塌,李厚荣和他的运输班被掩埋在厚厚的泥土中。支援部队赶来营救了他,他的右手被岩石压断,而他所带领的运输班十多位战友,在敌人的这次轰炸中,只有他和另外一名战友幸存下来。

1952年11月,李厚荣作为伤残人员转运回国,在辽宁安东市志愿军第13陆军医院继续接受治疗。1953年5月,李厚荣进入设在黑龙江省的军人健康团,在6团5连休养学习。同年6月份,李厚荣被接回湖南省革命残废军人文化补习学校学习,1954年10月,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虹桥镇民建村。

战争结束后,李厚荣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在家乡平江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他把军功章仔细包好,藏在箱底,很少向人提起当年的英勇事迹。村里人只知道他是个伤残老兵,却不知他胸前本该挂满勋章。直到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走访核实,这位战斗英雄的传奇经历才逐渐为人所知。当被问及为何隐瞒战功时,老人朴实地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活着回来已是幸运,还有什么好炫耀的。”

2015年和2020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向李厚荣颁发了“抗战英雄、民族脊梁”纪念章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及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当沉甸甸的勋章挂在胸前时,老人颤抖着手抚摸着它们,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这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战友的……”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今天的李厚荣已是98岁高龄,战伤带来的病痛时常折磨着他,但老人的精神依然矍铄。他喜欢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嬉戏玩耍。有人问他,当年打仗那么苦,后悔吗?老人总是坚定地摇头:“保家卫国,有什么后悔的!”在他看来,个人的牺牲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与繁荣,一切都值得。

从抗日烽火到抗美援朝,李厚荣用鲜血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他身上体现的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像李厚荣这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大厦的根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李厚荣老人跨越世纪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史诗。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版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岳阳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