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评论丨对北大“取消绩点”表示谨慎乐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6 22:29:57

朱永华

北京大学7月25日宣布:自2025级本科生起,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成绩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记载且不作换算,同时取消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消息传开,如投石平湖,激起高等教育界层层涟漪。

北大此举展现了直面教育积弊的勇气,值得赞赏。但也须清醒认识到,破除绩点这道“紧箍咒”之后,还要解开诸多复杂“绳节”,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转型。

绩点异化早已是公认的事实——过于“精确”的点数竞争消耗着学生的创造力,使选课策略沦为精算游戏,更将知识探索异化为分数锦标赛。取消绩点、废除优秀率指标,是对“分分计较”的制度性纠偏,向破除“唯分数论”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允许部分课程采用“合格制”评价,更是在课程容错机制上打开了一扇窗,鼓励学生跨出舒适区、探索未知领域。这些举措,直指教育评价的沉疴积弊,其改革锐气令人钦佩。

然而,教育评价改革从来不是简单的“取消”即可完成。绩点虽被诟病,却长期承担着相对客观的量化筛选功能。等级制下,同一等级内(如A档85分以上)的能力差异如何有效区分?当奖学金评定、保研选拔等关键环节失去精细量化标尺,能否迅速建立起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维度?此外,与国际高校对接的现实需求也不容忽视。在留学申请中,GPA仍是重要参考指标,等级制成绩单如何获得广泛认可,需要配套的国际沟通与标准说明机制。

深层的挑战在于,单一绩点的取消,能否真正撼动根深蒂固的教育功利主义文化?绩点焦虑不过是表象,其背后是资源竞争压力下对“可量化优势”的路径依赖。若奖学金名额依然稀缺、优质保研机会仍高度集中,那么竞争压力只会从“小数点之争”转向其他可量化的新战场——科研论文数量、竞赛奖项等级抑或社会活动积分。因此,“取消绩点”若要取得良好成效,必须与包括招生推免、奖学金评定、荣誉体系等环节的多元评价改革协同推进,真正构建起一个尊重差异、鼓励探索的教育生态系统。

北大的创新之举,其意义更在于引发大众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它促使我们追问: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为小数点奋斗的“优秀选手”,还是孕育具有内驱力与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我们相信,取消绩点不是终点,而是撬动系统性变革的支点。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