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6 15:59:08
文|李薇薇
湖南省话剧院的《宣言》以五分钟的雷霆之力,将八十余载的历史长河折叠于舞台方寸之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剧院前身抗敌演剧八队的热血回溯,更是一场关于戏剧本质与精神传承的深刻言说。
《宣言》仿佛是一座精密的时空折叠装置,三重维度在此碰撞交融:此刻演员们准备演出的现实时空、1938年抗敌演剧八队在炮火中街头演出的历史时空,以及《万水千山》《泉洄之渔》《高山之巅》等经典剧目的象征时空。杨阿龙立于其间,如一位穿越时空的摆渡人。他开场前那句“让自己成为另一个人”的独白,一语道破了戏剧穿越时空的灵魂特质——演员的身体是容器,承载着不同时代角色的生命回响。当1938年的铜锣声与现代剧场的钟声在舞台上方重叠回荡,两种声波在观众耳中交织成一条无形的时间隧道,过去与现在于此相拥。
一盏1938年照亮前线的煤油灯,在杨阿龙“微弱的光却可以照亮远方”的旁白中,被赋予了精神火种般的寓意。当这束微光在舞台上最终与现代剧场的定点光重叠辉映时,一道穿越历史烟尘的光束,跨越时空完成了从“救亡之灯”到“传承之灯”的精神传递。
同样震撼的是轰炸音效的巧妙叠用——历史时空中敌机的轰鸣与现代剧场象征性的轰炸声效相互交织,在听觉层面构建了历史与当下共振的战场。那面从“抗敌演剧八队”旗帜逐渐幻化为“湖南省话剧院”的标识,则让精神的传递有了具象的载体,成为折叠时空中最具张力的视觉宣言。
杨阿龙的表演是支撑这场时空折叠的桥梁。他穿梭于多重身份之间,既非简单的角色切换,也非刻意的间离表演,而是以血肉之躯为媒介,让不同时代的灵魂在同一个舞台上完成了精神的接力,同时也是他在团里饰演过的经典角色的回眸。
当他是1938年的演剧队员,在轰炸声中挣扎站起呼喊“团结起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时,眼中燃烧着无惧的火焰;转瞬成为《高山之巅》中的现代话剧人,一句“先辈们,你们没有做完的事情,我们会接着做下去”,又让那火焰沉淀为坚毅的薪火。他最后以“我们的魂是拿命换的呐喊,我们的根是血烫热的土地”收束全剧时,声音的厚度与情感的分量中,分明叠印着历史人物与现代演绎者的双重回响。
《宣言》通过时空折叠的叙事方式,揭示出戏剧艺术超越时间的永恒特质。五分钟的演出,是对“戏比天大”这一戏剧精神的浓缩礼赞。无论是1938年队员在敌机轰炸下“演,必须要演!”的呐喊,还是杨阿龙在多重时空中对表演信念的坚守,都指向同一个精神内核——舞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
那盏穿越时空的灯,不仅照亮了历史,也映照着戏剧未来的长路;那面重叠的旗帜,是戏剧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戏剧在此时空折叠处,显露出它最为神圣的本质:一种以生命传递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永恒仪式。
当杨阿龙与全体演员齐声宣告“我们是湖南话剧人”的瞬间,舞台折叠的时光骤然展开——八十载的戏剧精神,最终凝聚为一句响彻当下的宣言。这宣言并非尘封的史料,而是奔涌的热血;这舞台不仅是表演的场所,更是精神基因复活的圣殿。
时光在折叠处显影,生命于共振中永恒。剧场这一方寸之地折射出岁月的印记,让不同时代的呐喊与宣言在当下观众的血液中重新奔涌。戏剧在此刻,显露出它最为神圣的使命:它既是历史的回音壁,亦是未来的孵化器。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