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6 08:48:06
为立足乡村实际需求,用专业技能为村民解决生活难题,让志愿服务真正落地见效,湖南工学院“青链湘村,兴启普贤”实践团的成员们于7月1日走进湖工苑,开展“便民义务维修进万家”活动。红色的横幅被牢牢系在两棵老槐树上,旁边整齐摆放着工具箱、备用零件和登记表格。这场筹备了半个月的便民活动,承载着团队对乡村实际需求的关注——前期调研时,成员们发现社区里缺乏专业的家电维修店,居民们常因“小故障花大钱”“坏了只能扔”而发愁,尤其是老年人,面对闲置的旧家电更是无奈。“我们学的就是电气相关专业,能用技能帮村民解决点实际问题,比啥都有意义。”实践团负责人一边调试万用表,一边和成员们说。不一会儿,陆续有村民循着动静围过来,好奇地打量着摊位上的工具,当得知是免费修家电,有人转身跑回家,很快抱着各式各样的电器回来,一场接地气的便民服务就在这热闹的期待中拉开了序幕。
横幅一拉,村民抱着家电来“赶集”
“我家的电风扇转起来像‘打鼓’,噪音大得睡不着觉!”“电饭煲煮着煮着就断电,是不是坏得彻底了?”不到半小时,维修摊前就排起了长队,居民们抱着电水壶、微波炉、榨汁机等家电,七嘴八舌地描述着故障。成员们迅速进入状态:登记员拿着表格,逐一记下“电器型号”“故障现象”“联系人”;维修组的成员们则围坐成圈,分工拆解、检测、换件。
一台用了八年的老式电饭煲,外壳早已泛黄,居民说:“扔了可惜,修又怕不值当。”实践团成员拆开底座,发现是温控器触点氧化,用砂纸轻轻打磨后,通电试机,“滋啦”一声,指示灯亮了。“您看,好了!以后用的时候注意别让米汤溢到底座里。”他一边把电饭煲擦干净递给居民,一边叮嘱保养技巧。居民接过电饭煲,翻来覆去地看,笑着说:“这比新买的还亲,你们这手艺真不赖!”
从上午到午后,维修摊前始终人头攒动,成员们顾不上喝水,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也只是用袖子随意一擦。红色横幅在风中微微晃动,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村民们找到解决难题的地方。
实践团成员为社区居民维修烧水壶。朱凌云供图
上门服务,把维修点搬到百姓家门口
“同学,我家老头子瘫痪在床,洗衣机坏了半个月,衣服堆成山,能去家里看看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摊位前。实践团成员立刻放下手中的电扇,应声说:“奶奶您别急,我们这就跟您去!”
跟着老奶奶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一间低矮的平房。屋里光线昏暗,一台半自动洗衣机歪在墙角,桶里还泡着未洗的衣物。实践团成员蹲下身,拆开洗衣机后盖,发现排水阀被一枚硬币卡住,导致无法脱水。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硬币,又清理了排水口的杂物,按下启动键,洗衣机“嗡”地运转起来,排水顺畅了。“太谢谢你们了!我这腿脚不利索,正愁没法子呢。”老奶奶拉着成员的手,眼眶有些湿润。
当天,这样的上门服务共有6次。无论是帮独居老人修好发出怪响的电暖器,还是为残疾人家庭检修接触不良的台灯,成员们都认真对待。“横幅上写着‘上门服务’,就得说到做到,不能让行动不便的居民失望。”实践团成员在活动日志里写道。
实践团成员为社区居民维修蓝牙音箱。黄玉瑞供图
情暖乡村,让便民服务不止于“这一次”
夕阳西下,红色横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维修摊前的“家电小山”渐渐变矮。成员们开始清点成果:全天共接收家电56件,修复48件,修复率超过80%,涉及电饭煲、电风扇、微波炉等10多个品类。对于无法当场修复的,比如需要更换特殊零件的豆浆机,成员们都详细登记了居民信息,承诺“带回学校修好后一定送回来”。
收拾工具时,居民们三三两两地过来道别。“你们来了,不仅帮我们修好了家电,更让我们觉得心里暖和。”一位老爷爷握着实践团负责人的手说,“社区老人多,就缺这样实在的服务,以后可得常来啊!”
实践团成员为社区居民修理电风扇。周振华供图
成员们笑着答应,心里却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这次活动只是开始,他们计划和村委会合作,建立“定期回访+线上指导”机制——每月派队员驻村两天,平时通过微信群解答村民的家电维修问题,还会整理一份《常见家电故障自查手册》,配上图文说明发给村民。
实践团成员在湖工苑社区进行义务维修的合影。贺高科供图
“横幅可以撤,但服务不能断。”实践团负责人说,“我们希望用专业技能架起一座连接校园和乡村的桥,让这份便民的温暖一直延续下去,让青春的力量真正融入乡村的烟火气里。”
暮色中,队员们扛着工具箱离开,身后是村民们挥别的身影。红色横幅虽然被收了起来,但它所代表的真诚与担当,已悄悄留在了村民心里,也成为实践团继续前行的动力——用技能服务民生,用行动诠释责任,让每一次下乡都成为点亮乡村生活的微光!
责编:颜青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