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龙 常德融媒 2025-07-26 07:15:32
今夏傍晚,常德市武陵区东江街道新坡社区排球场早早热闹起来。球网两侧,球员们传球、扣杀、欢呼,汗水与笑声在夕阳下格外明亮。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运动员,而是医生、学生、泥瓦匠等;新坡社区排球场也不是城市体育馆,却让乡村的夜晚焕发新光彩。
从2023年第一届社区排球联赛开始,东江村排悄然走红,不仅成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的“新民俗”,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把“金钥匙”。
比赛精彩瞬间
在东江街道,排球不是舶来品,而是“长”在土地里的乡愁。
东江人与排球结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至70年代,小小排球比赛成为村里一大盛事。没有专业教练,村民自学自练;没有标准场地,稻场空地就是赛场;没有高额奖金,一筐土鸡蛋、几把新鲜蔬菜就是奖品。这种“土味排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乡村文化的智慧——把现代体育融入乡土生活,让城郊村落焕发新活力。
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10日村排排位赛开展以来,来自关天坪、白龙、浮桥等社区的7支队伍,贡献了25场精彩比赛,累计吸引5万人次到场观赛。排球,成了串联起邻里感情的“纽带”。
赛前节目表演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东江村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成为乡村治理的“润滑剂”。
球场上的默契配合,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比赛中的团队荣誉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以《常德市市民文明行为规范》为素材,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土文艺节目、文明实践活动被巧妙穿插在村排中场休息环节,让文明实践活动既充满“乡土味”,又蕴含“文明味”。
更令人惊喜的是,村排还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流。关天坪社区当家“球星”黄亦文,既是一名医生,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已有20年球龄,在社区排球队中担任主攻手,今年是他第三次参与赛事,在比赛中上演了多个腾空扣杀。
赵家碈社区队的刘涵,是一名刚毕业的高中生。大学录取通知书墨迹未干,他的身影便已出现在熟悉的村排球场上。他用一次次精准的扣杀,续写着对排球的热爱与执着。
精彩暴扣
航拍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
像他们这样的返乡加入社区排球队的青年,东江街道今年新增了10余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活力,还有新思路——东江街道计划结合排球赛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育+”的新模式。
东江村排的火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地“涂脂抹粉”,而是要找准村民的真实需求,让文化生根、让产业发芽。
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教授黄向阳评价,东江村排的经验证明,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就能够让村民在火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迸发出磅礴之力,建设好自己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观众呐喊助威
一个排球的滚动,也带火了当地夜经济。赛场内,球员扣杀、拦网精彩纷呈;赛场外,新鲜农产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供人挑选。
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消费优惠活动同步火热开展,10家经销商参与,涵盖比亚迪海洋网、吉利、长安、坦克等30款车型,还推出购车优惠、以旧换新等贴心政策,满足村民购车需求。
武陵区创新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商家参与”模式,400余个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门店积极加入,形成看“村排”享优惠的全城联动促消费格局。
这正是“小切口”推动“大振兴”的生动写照。
眼下,东江村排正从“自娱自乐”走向“品牌输出”——排位赛结束后,将从冠、亚、季军队伍(关天坪社区队、白龙社区队、赵家碈社区队)中选拔组建两支代表队,参加7月26日至29日举行的湖南省乡村排球邀请赛。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
东江村排的启示在于:当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当传统与现代自然交融,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实践。
或许,未来的东江村排会成为常德乡村的一张新名片,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这片热土上能涌现更多这样的“活力密码”,让一个“滚烫”的排球继续“发烫”,乡村振兴的故事越写越精彩。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常德融媒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