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典波 湖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26 07:49:15
[来源:湖南日报-04版 要闻 2025-07-26]
亮出生态文明新名片
——岳阳市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通讯员 张鸿
7月24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授予全球31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岳阳市成功入选,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增至22个,位居全球第一。
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代表着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最高成就。岳阳市凭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表现,成为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绘就生态文明“岳阳答卷”。
石云波 摄
根基更牢——
利用湿地资源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长江岳阳市君山区段华龙码头,芦苇在风中舒展摇曳,游客沿生态步道悠闲漫步,还能偶遇“水中大熊猫”江豚。
很难想到,这里曾是非法砂石码头。随着湿地保护深入推进,码头拆除、江滩复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蜕变为“江豚湾”4A级景区。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态蝶变,成为岳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环抱洞庭,襟带长江,岳阳拥有湖南境内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洞庭湖50%以上水域面积,湿地资源得天独厚。
20世纪80年代初,岳阳成为我国最早开启湿地保护进程的城市。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1998年发布《岳阳宣言》,2002年首创洞庭湖观鸟节……
近年来,岳阳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将湿地保护、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高位推动。
岳阳将湿地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空间等规划,市人大立法《岳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条例》《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市、县两级政府出台13个相关规范性文件,推动湿地保护法治化。
岳阳采取“关、退、拆、禁、改、修”方式,关停44处砂场,退出29家造纸企业,清退1.28万余亩欧美黑杨,落实“十年禁渔”行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治。长江岳阳段连续5年水质优良率100%,东洞庭湖水质连续5年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守护湿地生态,展现江湖之美。
目前,岳阳有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内陆滩涂等7种湿地类型,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处省级重要湿地;湿地保护面积为1858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为67.27%,均居全省前列。
机制更活——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管共治
7月25日一早,华容县东山镇仙鹅寺村护林员周永新“全副武装”进山巡护。他每月至少巡护27天,包括千年古银杏、仙鹅寺,还有东山水库等湿地景点。在岳阳,有4610多名护林员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
“林长+湿地”“林长+智慧防火”“林长+检察长”……岳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湿地网格化管理体系。
以林长制、河湖长制为抓手,岳阳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将长江岸线、东洞庭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完整、资源集中、区位重要的区域,划分为9个生态功能区,聘请64名专职护湿员开展网格化巡护,实行统一管护。
岳阳县推行“智慧+林长制”,率先在全省启用林长制巡护系统App试点,在重点湿地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将护湿员纳入林长制巡护系统;整合渔政局、砂管公司等部门监测系统,通过“地巡+空巡”,实现湿地监管全覆盖。
华容县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政府投保+保险理赔”机制,年度投入投保资金150万元,覆盖农作物、水产养殖等受损领域,平衡野生动物保护与群众利益。
岳阳实施“市、县(区)、乡镇(街道)”联动,与公安、纪检、农业、环保等部门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吸纳保护志愿者、环保社会组织等参与巡查和宣传,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管共治格局。
湿地物种逐年增加,生态品牌逐渐打响。目前,岳阳湿地范围内记录鸟类378种,区域内记录淡水鱼类117种,“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岳阳的生态名片。
机遇更好——
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今年初,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岳阳市分公司开出首笔92万元的淡水湿地碳汇价值保险保单,为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内8744亩湿地植被提供风险保障。
君山区凭借湿地优势,率先在全国端起淡水湿地碳汇的“金饭碗”。这是全球淡水湿地修复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可持续40年,总收益约4600万元,将带动周边25个村庄、1.2万户家庭增收。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一张靓丽的“国际生态名片”,为岳阳带来更多的国际关注、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依托湿地景观,岳阳“洞庭湖小镇”“洋沙湖国际度假区”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国际观鸟节”“洞庭渔火季”“芦苇艺术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特色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文创产业蓬勃发展。
不断解锁“生态财富密码”,岳阳引导和推广生态农渔业,“白泥湖螃蟹”“岳阳小龙虾”“六门闸风干鱼”等生态农产品畅销全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广。
岳阳市加速发展油茶、竹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花木等林业五大产业,油茶、南竹、黄精、蓝莓、高山茶、红松菌等特色产品走俏市场,林业年总产值达439亿元。
从“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出发,岳阳步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
今年5月,湖南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岳阳成功举办。岳阳铺排6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14.5亿元,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出7条岳阳环洞庭湖-沿长江黄金旅游带精品路线,“大美江湖、天下岳阳”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上半年,该市接待游客人数、游客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3.41%、11.4%。
岳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戈介绍,“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把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DNA”。岳阳以此为契机,强化《湿地公约》履约意识,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