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农机“撒欢” 农忙变“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22:11:0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梁可庭 通讯员 邓生祥 何宝光

盛夏清晨,汝城县暖水镇穗丰烘干厂内,礼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礼平正操作铲车,将刚收获的早稻推入自动烘干线。“早稻丰收,收割机采收后直运烘干,省去了以往晒谷、转运的麻烦,有效避开阴雨天气。”他欣慰地说。依托3组烘干线,日均烘谷50吨,不仅能自用,还能承接代烘服务。

正值“三夏”大忙,传统“双抢”——收割早稻、晚稻育种、翻耕插秧——本应让种粮大户焦头烂额,但何礼平一脸从容,甚至能悠然喝茶、吃西瓜。“今天安排了收割机等待开工,组织旋耕机翻耕土地,调度插秧机插晚稻,”他解释道,“有了农业机械化,过去需要上百人的‘双抢’,如今只需10来人就能完成。7月8日开始的农忙,8月1日前就能结束。”

这得益于巨大的转变。何礼平2013年开始种粮,在暖水镇、南洞乡流转承包上千亩地种双季稻。受限于山地小块农田、多变天气和汛期洪涝,以往“双抢”不但要抢人力物力,还常因天灾受损。他回忆道:“一场暴雨能毁掉刚晒好的几十吨谷子,只能贱卖湿谷,损失惨重。那些年,年效益能有50万就不错了。”

为此,近年来何礼平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能育秧大棚、育秧流水线、日烘50吨的烘干厂,并添置了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设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补贴到位,维修服务及时,应用起来放心又给力。”何礼平介绍,机械化不仅让自家2000多亩双季稻提质增效,还能承接1500多亩地的“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烘、代售”等社会化服务,去年综合效益突破200万元。

何礼平的经历是汝城种粮之变的缩影。地处罗霄山脉,群峰连绵、山大沟深的地形曾严重制约当地农业机械化。为破局,汝城精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等政策,加强示范引领、大户带动和技术培训,大力引进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同时,组建技术服务队,提供开机培训、隐患排查、快捷维修等全方位支持,加速机械化进程。

如今,汝城农机总动力达50.83万千瓦,各类农机具总量达3.68万台(套),包括大型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设备等核心装备。全县注册购机农户1.46万户,发展农机合作社11家,培育农机作业人员3492人。

盛夏田野,稻浪翻滚,农机穿梭的景象在汝城已成常态。在井坡镇大村村的欧氏山之稻种养基地,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协同作业。依靠从育秧到烘干全程机械化,该社发展2000多亩双季稻和1000余亩油稻轮种产业,承担5600多亩社会化服务,成为市县两级示范基地。负责人欧文清感慨:“农机让农忙季也能有条不紊同步作业,业务越做越大,年综合效益超600万,纯利稳稳过百万。”

起步才四年的德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样尝到甜头。社内种植1200多亩双季稻,配齐了全套农机装备并建成日烘40吨的新烘干厂。丰收时节,负责人王德祥从容穿梭于田间与厂房:“有农机,种粮省心省力成本低,甜头足,更有奔头。”说着,他又笑着迎向一车前来代烘的外乡稻谷。

农机轰鸣处,昔日紧张忙碌的“双抢”,在汝城沃野间已悄然变“闲”。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