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09:32:03
文丨彭湘
2025年7月21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军垦新城石河子“湘女之家”一场由湖南省妇联主办,石河子市原妇联副主席刘霞携青年代表彭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与14位平均年龄89岁的“八千湘女代表”,用带着湘音的轻叹,推开了那扇天山脚下的记忆之门。
耄耋湘女再聚首,红颜白首忆峥嵘。
这些从洞庭湖岸走来的“辣妹子”,在天山脚下写下了太多“第一”:张迪源驾驶拖拉机在荒原上犁出第一道辙痕,戴庆媛用维语架起连心桥,被牧民唤作“玛依诺尔”(五月的阳光),陶思梦的歌声让《我们新疆好地方》传遍戈壁。她们更以婚姻为绳,将个人命运与二十万屯垦官兵紧紧相系,织就了一张“有家才有根”的戍边大网。至1966年,新疆的耕地已从113万亩疯长成1212万亩的绿洲,那些由她们参与奠基的工厂,至今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永不褪色的精神接力。
湖南省妇联用细腻的守护,为这段历史筑起了温暖的港湾。2018年诞生的“湘女基金”,汇聚起的爱与牵挂;1092条信息的湘女数据库里,每一个名字都连着一段传奇;石河子的“湘女之家”,成了新疆湘裔心中最柔软的乡愁寄托。
座谈会上,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彭湘的诗朗诵《天山湘痕》如清泉流淌:“您把青丝种进荒漠,长成白杨的脊梁”。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眼含热泪:“湘女们用生命诠释的'小我与大我',正是讲台上最生动的教材,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鲜活的注脚。”
轻轻拂过那段历史的精神脉络:“吃得苦”寒夜修水库、碱土洗虱的坚韧,“霸得蛮”开荒七万公顷、削平千座山头的豪情,“耐得烦"是戴庆媛们用异族语言搭起连心桥的智慧。如今,这份精神正化作新时代的援疆实践:“红石榴计划”让产业之花在边疆绽放,“红色研学走廊”引着青年学子在荒原上重读初心。
89岁的周意老人握着彭湘的手,掌心的温度暖透了七十年的风霜:“当年离家时,娘哭着说'新疆的水哪有湘江甜',如今我的外孙在喀什当医生,总说'奶奶,天山的雪水比蜜还甜呢'。”
从1952到2025,三代人的生命轨迹在时空中交叠,画出一道动人的精神弧线。湖南省妇联启动的“湘女精神云档案”,正用数字技术为这段历史镀上永恒的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