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滋养人生

    2025-07-26 09:32:07

文丨王艳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训的培育传承一直滋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生长在一个很普通、很和乐的家庭。父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成立前,家境贫寒。父亲小学肄业,母亲一字不识。父母靠裁缝手艺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拉扯大,用最本真的“诚实做人、扎实做事、艰苦朴素、乐善好施”缝就了养育我们的家风家训。这家风家训也许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正是最朴实的语言和守正的行为规范深深地教育了我,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我的成长。从湖南西南部雪峰山东麓的偏僻小山村走出来,我一直靠的是父母亲家风家训的本真传承,走上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公仆岗位。

家风家训蕴含榜样的力量,教会我责任担当。母亲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嫁他乡,十一岁来到爷爷奶奶家当童养媳,同样过着清贫的生活,缺吃少穿,母亲常替人纺线织布、碾谷收麦,靠劳动换取粮食补贴家庭生计。爷爷奶奶早早离世,留下年幼的叔叔和姑母。母亲与父亲结婚后一起以缝补为生,充当起“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角色,将叔叔和姑母抚养成人,帮叔叔和姑母成家立业。

每年春节,母亲会攒下家里最好的食材,熏好腊肉、猪小肠,自制豆腐、甜酒,炒好花生、豆子,备好咸姜、杂菜,用父亲亲手钉制的木盒摆上十大碟,寓意着十全十美的款待全家亲朋好友。父亲杀鸡宰鸭、母亲剖鱼择菜,同时叫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分头去接叔叔叔母两家、姑姑姑父四家来家团聚。母亲说爷爷奶奶不在了,我们家就是叔叔姑姑的家,过年过节一定要接回来团聚团聚,让他们知道他们都是有娘家的人。父母亲舍自己顾家人,舍小家为大家,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激励我前行,让我学会在大家庭中如何去做个好儿媳、好嫂子,进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公仆。

家风家训蕴含互助的精神,鼓励我扶困济危。母亲从未接受过文化教育,但她生性聪明、好学上进、心灵手巧,凡事都能悟出其中的诀窍;母亲身材瘦小,但性格刚烈、吃苦耐劳、乐观向上,从不向困难低头;母亲出身贫寒,但做人大度、做事大气、处世大方,从不愿亏欠他人。

母亲和父亲做了一辈子的裁缝,多是父亲裁母亲缝,邻里乡亲送来布,只要是时间来得及,父亲会当着邻里乡亲的面裁剪好,并告诉说裁下来的每一块是用来做什么用的,比如说缝制正身、衣袖、领口、裤腿等,余料就卷起来让邻里乡亲带回去,嘱咐说还可以给家里妇人做鞋底布用。母亲若是知道邻里乡亲家有小孩,就会建议利用好大块点的余料,也当着面给裁个小肚兜或者口水兜,告诉说这些小物件缝制就不用付工钱了,只要孩子用得上就成。有时邻里乡亲需要缝制棉衣,带来的棉花却质量差成团不好用,看到乡亲面露难色,母亲知道人家家里有困难,就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家种的上等棉花拿出来相送,并利用晚上时间亲手弹制好,再让乡亲把带来的棉花带回去做棉鞋。

父母亲还常教导我们,不管自己生活有多难也要尽力去关心帮助那些更有困难的人,钱是身外之物,可以一分掰做两份用,留一分给自己,留一分帮人家。父母亲的言传身教,鼓舞着我们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快乐,我与先生及女儿也坚定了助人为乐的志愿。我们一家人多年来坚持以服务福利院为主的爱心事业,还会经常去贫困山区助学,就是在传承家风家训中付出爱、收获爱。

家风家训蕴含处世的情怀,教育我品格修炼。父母亲朴素的处世情怀一直在滋养我的人生之路。是母亲培植了我性情善良温和的品行。上学时母亲教育我说“只有读书好,书读了是自己的,别人偷不走抢不走”;工作时母亲教育我说“要眼明手快,多做事少说话,在任何单位工作都要干到人家想留你”;结婚后母亲教育我说“婆家养个儿子不容易,要多替丈夫着想,更不要为难丈夫,婆家的事情在丈夫的心意上还要加份心意”;为人母后母亲教育我说“小孩不少吃不少穿就行,关键是要教育好,不能学坏”;与人交往中母亲教育我说“话不能说得太满,事不能做得太绝,要给别人留余地,也给自己留余地”。

是父亲铸造了我守正奋发的坚定意志。儿时父亲常对我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学时父亲常对我说“学习只靠自用功,老师只是引路人”;上班后父亲常对我说“行得正才能坐得直”;成家后父亲常对我说“女人对公婆要比对自己父母更好才行”;生小孩后父亲常对我说“养儿不能娇,娇子不成气”。如此种种,父母亲以朴实的语言,引导我做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严厉慈爱的好妈妈、肝胆相照的好妻子、荣辱与共的好同事、求真务实的好公仆。

家风家训蕴含厚重的美德,引导我崇德向善。父母一生向善,常常说“做人要多积点德。”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仍然苦不堪言,别说有什么菜,那是要靠天眷顾的,有些邻居连盐都买不起,那时的盐是粗盐,零买的。每次父亲买盐回来,母亲如数家珍似的念叨哪些个家里平日里没盐吃,然后用纸一小包一小包包起来,让我送到缺盐的邻居家去。再后来,大哥和我在外参加工作,有机会买些水果零食带回家,母亲就会左挑右选分享给邻里,一边挑选一边教导我们说:“送人家东西就要送好的,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不好的东西就不能送人家”。

潜移默化中我也传承了母亲的做法,将这种家风家训传承给了下一代。女儿三岁左右的一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女儿喜吃炸小鲫鱼,女儿爸爸炸好后我让女儿给好朋友送去分享,女儿自己动起手来,一条条鱼在选,我问女儿为什么要一条条选,女儿说“您不是说过送人家东西要送最好的吗?所以我得挑有头有尾完整的鱼送去呀。”我很欣慰女儿的思想深处已经浸润了前辈的美德。我家门前有条小溪,小溪流经几个村子,村民们都在小溪里洗衣洗菜,有些废弃的东西也被顺手丢进小溪,久而久之,小溪里满是垃圾。每年秋冬溪水很凉甚至很冷时,父亲就常常光着脚,拿着锄头和竹编撮箕,把小溪里的垃圾一担担挑出来。父亲的双脚常常被玻璃碎片等扎得满是血水,母亲总是一边给他用盐水、茶叶水清洗一边嗔怪。父亲只是简单地说“溪水里的垃圾总要有人去清理才有好的环境。”这种崇德向善的基因传承在我们后辈的血液里,已经培养成我们的好习惯和好作风。

父爱如山,厚重而深沉,当我读懂父爱的时候,父亲却永远地离我而去;母爱如水,温柔而滋润,当我理解母爱的时候,母亲又永远地离我而去。如今的小山村已经面貌一新,村民们都享受到便利的交通、充足的电力、干净的饮用水、通畅的电话电视、便捷的购物等等,相信父母亲在天堂看到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含笑九泉。我们的使命就是将家风家训传承好、发扬好,让家风家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