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福贵卖货的一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5 19:13:06

她是网友口中“一把烂牌打出王炸”的女孩:

父母智力缺陷,爷爷年迈多病,20来岁的她一边卖煎饼果子卖菜,一边做自媒体养家。近来,她记录乡村卖货的短视频,火了。

图片

李福贵视频账号主页

7月上旬,我们来到河南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南司马村,凌晨四点多,跟李福贵出发去卖货。

01

福贵的货车

福贵的货车满满当当,堆着酥脆的点心和软糯的糕点十来种,生抽老抽陈醋白醋汽水果啤瓶瓶罐罐一堆,还有散落在间隙里的草帽、杀虫剂、清凉油、风油精、电池、镜子、梳子、鞋刷、布鞋、拖鞋,捣蒜的木臼、锅盖的把手也是有的。

卖货前,我们先去了距家车程一小时的农贸市场。早晨五点多,跟在福贵身后,小跑穿梭在摊位间,买了一箱西红柿、两大板豆腐、四盆凉粉、几袋烧饼和一大袋手工面条。这些食物不宜长时间存放,为保新鲜,福贵都是在卖货当天来进货。

图片

接着赶路,不到六点,福贵已经在第一个村子的路口喊出“打豆腐嘞来啦~”。她在一旁支起三脚架,用手机记录自己卖货的场景,买东西的村民习以为常。

福贵视频里,买东西的老人可能只出现几秒或几分钟,实际他们会停留更长时间。一位奶奶路过,跟福贵寒暄,围着货车瞧瞧,选一把鞋刷,聊一会儿再称一袋点心。熟人过来了,奶奶又被粘在原地,互相“安利”一番再下一单,等结账时二十来分钟过去了。奶奶买完也不急着走,东西放在一边,再跟近旁的人坐坐。

在这个村子,福贵藏起酱醋这些佐料。村里还有一个小卖部,她说卖小卖部有的东西“不合适”。

图片

车的后视镜就是试衣镜,村民对着小小的镜子比划选哪顶帽子。一顶草帽,四块钱。点心统一售价6元一斤,布鞋卖十一块钱,鞋刷卖一块钱。调味品五毛到两块不等。有的村民怕她挣不着钱,会在结账时劝她不要再抹零,有的大姨还要多给她钱。

卖一两个小时,不见顾客时,福贵便向下一个村移动。她顶着草帽,站在烈阳之下,上衣胸背处汗透。

我们靠近,她赶我们上车,“恁说这么热,恁跑来干啥。”对着村民,福贵热情招呼“hello,姨”。恰巧路过没带钱的,她就等着或者说“下一次给”,老人小孩上前,她就塞一把零食。

图片

途中,盖货的红色织布被福贵落下时,村民会骑三轮车赶来送还给她。点心盒摇摇欲坠时,路旁的奶奶会喊她停下来,帮她塞妥当。门前种着旱黄瓜的爷爷,会塞黄瓜给她、还有素不相识的我们。他所在的村,房屋大都荒废了,现在只剩下三户人家,买东西要赶去十二里之外的地方。

雪白庄,太行山深处,我们停留最久的一个村子,距离福贵家三十多公里。福贵一来,这里立刻热闹了起来,人最多时,货车旁围着十来个,树下还坐着十来个。村民告诉我们,村里的小卖部,是一对七八十岁的夫妇在经营,东西容易放过期。之前也有人开着面包车来卖货,但是不怎么跟他们拉家常。

图片
图片

福贵遇险的路段

中途还遭遇了一次“险情”,福贵在一条小路停下,她刚下货车准备叫卖时,车却开始顺着陡坡往下溜。跟在货车后的我们原本昏昏欲睡,瞬间被吓醒。幸亏她反应及时,立即跳上车,拉住手刹。福贵告诉我们,“腿都吓软了”。这一次她自己应付了下来,上一次把车开进路旁的田沟里,是几个村民联合帮她捞了上来。

就这样,我们跟着福贵颠簸在路上,总是在以为走到路尽头时,柳暗花明又见一村;总是在村民围拢她的货车时,才发现看起来萧条的村子,原来有这么多人。

02

福贵的破防

到了晚上8点,我们跟着福贵已走过了七八个村子。

生意不错,福贵告诉我们,“在农村卖东西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真诚。”从天黑动身到天黑收摊,满满一车货物只剩一小半,这一天下来,福贵挣了三百元左右,收获了五六百分钟的视频素材。她一般卖一天货,剪三四天视频。从去年底开始游村卖货,太行山下大大小小的村落,她已经去过一百多个。

福贵跟我们讲起,她刚开始架起手机时,有人问她这是干啥,她要跟老人解释“网络是哪里”“有什么人看”。几回下来,再相见时,老人们欣喜地告诉福贵,“俺孙子说在你拍的视频里看到我了。”

这些老人之中,有的一辈子没收过一次快递,也没上过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在福贵的视频里看到自己,于是,很乐意在福贵的镜头前晃悠。上福贵的视频,等同于“上电视”。

图片

外地的游子托福贵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带东西,有的老人会在福贵到来时,特意换上干净的衣服“出镜”。老人与福贵是买家与卖家,好像又不全是,他们一遍遍念叨,“你怎么这么久没来俺村了,俺都想你了”“你卖这东西也不容易,别给俺便宜了”“你饿不饿呀?我给你弄点吃的吧”。有人送水,有人端饭,有人怕她走这么远赚不到钱,会特意多买点。

福贵一度“想不开”,“我只是一个卖货的,我是来赚钱的,我跟你素不相识,你干嘛要对我这么好。”

她慢慢觉察到,每一次卖货结束她会不舍,“我只恨天黑得太早”。

“我发现不一样了,我好像不止在卖货,我好像不止在做自媒体,我好像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份念想,盼望,牵挂。”拍视频发上网这件事,对她而言多了一层意义,她希望卖货路遇的老人被看见,被关心,“我会心疼他们这份善良就这样被埋没。”

我想去关心他们,就像我需要被他们关心一样。

“我为什么会喜欢卖货,因为我能在这些老人身上感受到温情,这是我成长中欠缺的。我成长中没有这些答案 。”

福贵的父母均有智力缺陷,母亲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如厕不能自理,自打她记事起,她要不时为母亲换裤子。福贵教她拿筷子,给她剪头发,给她擦脸,哄她吃饭。父亲的智力“相当于十岁孩子”,在家里打下手干农活。福贵记忆里,常常因为琐事,父亲被爷爷训斥得畏手畏脚。

福贵的童年仅有一张独照,那是她六岁时邻居帮着拍的。

图片

图中右下角为六岁的福贵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再到中专读了半年忍受不了校园霸凌而草草辍学,她谈起学生时代的高频词是“嘲笑”“孤立”“欺凌”“受不了”。

“你没有爸妈去关心你,你回家没有办法去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家跟谁说呢?”

辍学之后,福贵常年在新乡市打工。期间有过一段维持了不到两年的婚姻,但福贵不愿再提及。

“怎么我老受到欺负?我要变强就没人欺负我了。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东西来!”

她做过美容,卖过护肤品,卖过首饰,也当化妆师在婚礼跟妆,在影楼当助理时学了剪辑和拍摄。疼爱福贵的奶奶去世之后,生活重担压向80岁的爷爷。2021年底,福贵回村,一边打工养家一边做起自媒体。她原叫李亚云,网名“李福贵”是她对日子的憧憬。

03

福贵的父亲

“我刚回来的那一年,特别排斥这种生活”,要适应“单调的农村生活”,要适应“爷爷粗暴的教育方式”,福贵还要学会与父亲沟通。

睡前成了她的“自省时刻”,这是68日晚上福贵写下的一篇日记,这天上午她又跟父亲生气了。

我似乎永远学不会与我的父亲心平气和地交流,教他做事情。每次沟通,我都无耐心,指责。几乎我把所有言语上的攻击方式,好像都对他一览无余地讲了出来。

我嫌他笨,嫌他什么都做不好,嫌他什么都学不会,我对他只有万般嫌弃吗?可他曾经也照顾着我的童年。尽管他做得并不太好,但他已经竭力地在为我付出。他是否也会在我小的时候傻傻地带着我,怕我跑丢,怕我挨饿。我想他当然会,只是那时我还未曾记事。当我记事起,我只看到他做什么都做不好,比不上人家的父亲……

福贵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数落父亲的不是,责怪父亲帮不上忙,但又心疼起父亲——“我经常卖货回来了,我爸永远都是在那里站着等我回家。我不回来,他是不会睡觉的,没有一次例外。”

“在你很累,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在你旁边一直转悠转悠转悠。他知道你需要他,虽然他做不好什么,但他认真地在做,他想帮你,他已经尽最大的能力了。”

“我老说他做不好,老吐槽他,我今天跟他大吵一架,第二天他还跟我笑呵呵的。他从来不会生我气,没有一次。”

图片


福贵说,赶上卖货的那一天,她凌晨四点多起床,父亲和爷爷就会在她身旁一直转悠看能帮上什么。有时她会被“转烦”,脾气上来就是一句“别在我面前转来转去了”。

卖货的前一天,福贵在后院理货时,我们见到了“转悠来转悠去的父亲”。他在福贵推不开后院铁门时,着急上前拿起木棍帮着撬门。他在地上铺上毯子,一趟又一趟,小心翼翼地把货品搬到福贵的货车旁,方便福贵往货车上摆放。他没有说一句话,却又做了很多。

图片

福贵与父母爷爷合影留念

某天傍晚,出乎意料,福贵的父亲跟我们聊起来,虽然方言不通,有时所问非所答,但不妨碍他滔滔不绝讲起门前的杏树和地里的桃树。

福贵说,她回村之后,父亲开朗了许多,以往严厉的爷爷笑容也多了起来。在福贵记录生活的视频里,我们看到福贵教父亲骑车,掌握新技能的父亲成了村里保洁员。农忙时,福贵帮爷爷种地摘桃卖桃,农闲时,她带全家去赶集买新衣。去年春天,她牵着84岁的爷爷第一次出远门,在爷爷心心念念的天安门前,他们拍下人生照片。

04

福贵的书

不卖货的日子,福贵习惯早晨趁脑子比较清醒读一会儿书。奶奶的离世之后,福贵一度抑郁不振,为了“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她捡起了书本,家里现在堆着一百来本书。

我们见福贵时,她刚读完一本跟思维方式有关的书。她在“不同视角和不同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下划线,在“人必须经历他们自己的革新和发展”下划线。她读过的书,都有线条爬过的痕迹。

回村之后,福贵读的第一本印象深刻的书是《论语》,“《论语》对我最大的改观,就是教会我‘吾日三省吾身’”。

福贵还喜欢读历史类书籍,她相信“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一两年先后读了《全球通史》《世界简史》《中国近代史》《航海、货币与贸易》等。她笔记上记着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记着“人类祖先演变的过程”,摘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摘着“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在写完“生存还是死亡”之后,再次划线,重重标记。

图片
图片


福贵好几本的笔记本封面上,都写着八个字:虚心若愚,求知若饥。她说《史蒂夫·乔布斯传》是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一本书。

那是2023年初,福贵正准备摆摊卖煎饼果子,煎饼一开始摊不成形,“一上机器就废”,同时也在做自媒体,“缺少自律,缺少对自我的一些要求”。在自我怀疑时,她遇见了“乔布斯”,“哇,这个人活得好有能量好有能力,他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她用指背敲敲书,“诶,我就发现,这个人格魅力就影响到我了。”

福贵称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乔布斯”好似推了她一把,她也要赚钱,也要变得“很有责任感”,也要“做事精益求精”。

图片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她捡起碎了一地的鸡蛋,见过她独自把没电的三轮车往家推,见过她晚归路上出了车祸,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不久,她又在笑盈盈出现在煎饼摊前。

天热煎饼果子生意不好做之后,她比以往起得更早,拉着三轮车去卖菜、卖豆腐。

福贵说,在她成长过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没有人教的,你需要自己实践,去摸索人生的道理。”她补了一句,“不过,这样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

图片

“我会把我经历的自卑、苦难磨练成一种意志。”

福贵说到这里,拳头握起又甩开,几乎是呐喊着的,“我一直有一股劲儿,想要发泄出来。我在极力渴望地去寻找一种方式,我要成长!我要学习!我要改变!”

给她的是一本书,她就像天降甘露,不放过任何一页,使劲吮吸其中的营养。给她的是一个摊位,她就敢拦住任何一个路过的人,举起自己的蔬菜推销。哪怕生活给我一个破锅,我就把它修好,给我个铁,我都把它造个别的东西。

05

福贵的花园

南司马村村民的家门口,大都种着一两棵果树。福贵家种着苹果树、杏树,搭着葡萄架,树下就是“福贵的花园”。菊花、天门冬、铁树、月季、昙花、三叶草、迷迭香……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植物,绿油油热热闹闹挤在一起。

屋里,能瞧见花园的两大扇窗被她改造过,卸下年头已久的钢筋栏杆,换上通透的木框玻璃, “这样阳光就能透进来。”她擅长让旧的、蒙尘的、废弃的,重新焕发生机。花篮是卖货途中别人扔掉的篮子,废弃的水瓢可以当花盆,不用的铁盒子填土种花,信手挂在花架顶,风一吹晃晃悠悠,也能摆手招呼客人。

“为什么喜欢养花?”

“哇,你不觉得你看着它,会觉得生命很美好吗?”

福贵扒拉一盆植物给我们看,没想到被掀起的绿叶下露出了裂开的花盆,她仰头笑开,又把绿叶掀回去,“没关系,挡着就好了。”

突如其来的尴尬不影响她的分享欲,“早上起来,看到这样一株植物很鲜活得呈现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哇’,生命很美好!一定要美好地活着。”

图片

听到有人形容她是“贫瘠土地里开出的向日葵”,福贵笑说,“我觉得向日葵挺娇气的,一不浇水,她就蔫”,“所以我去年养了,今年没有养。”

去年过冬之后,她喜欢上了历经寒冬肃杀而不死的菊花。“冬天那么冷,她都死不了,第二年春天她还会发芽,她大众廉价,别人不会太珍惜,不会把她捧得很高贵,种在杂草堆,种在绿化带,很容易活,所以你就不会心疼她。”

院内的花盆和院外的花园,种满菊花,她捧起一丛花叶,“我都没怎么管她,太顽强了,你看,今年又开了一大片。”

写在最后

我们离开那晚,福贵不舍,她更新了一条笔记说,“我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渐渐地,才读出这句话的重量。

图片

这句话,似曾相识。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老人独自坐在门前,看着远处田地,一坐就是很久。听到福贵清亮的“hellohello”,老人的表情瞬间被点亮。我们接触过,给我们旱黄瓜的爷爷,收起长歪的黄瓜,用最直溜的招待我们。坐在大树下的村民,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有问不完的关心,还有位爷爷热心地带我们去看村里的“古建筑”。

“他们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

我们总说,要走向星辰大海,走向诗与远方,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是否,这远方这更大的世界里,也有他们?

责编:沙兆华

一审:张笑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