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19:04:06
文丨黄熊飞
长沙城东,浏阳河畔,有一所不起眼的学校。灰墙黑瓦间,隐约可闻读书声。这便是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当年创办的梨江学校旧址。驻足于此,恍若看见一位清瘦老者,身着旧布长衫,正俯身为学生讲解课文。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凿,刻在听者心上。
学而不厌见精神。近期我读了《徐特立年谱》,深受教育、深感震憾。徐特立是发愤读书的典范。他幼时家贫,求学之路尤为艰辛。七岁入私塾,因交不起束脩,每日清晨先为老师打扫庭院,以工代费。晨光熹微中,常见一个瘦小身影,执帚清扫落叶。扫毕,便趴在窗下偷听讲课。后被先生发现,感其诚,破例允其旁听。十八岁时,为赴长沙求学,他徒步五十余里。途中遇雨,衣衫尽湿,却将唯一一套干净衣裳包着书本。抵长沙后,因交不起住宿费,寄居在祠堂偏室。冬日寒风刺骨,砚台结冰,他便呵气融冰,继续练字。后来回忆这段岁月,他说:“那时虽苦,却觉得书中自有暖意。”
他只读过四个月的宁乡师范速成班,十五岁开始在家当私塾老师,十九岁开始到别的学校代课。他白天教书,晚上勤读。二十岁时立下“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即工资耕作维持日常家用,每年卖掉2亩田产去买书来读,当时他过继的叔祖母家有约30亩田,过了8年只剩5亩了。28岁时借钱到岳阳参加了3000多人的科举考试,名列18名,须借钱参加复试。有富家公子愿借钱给他,但他拒绝了,写了一首诗言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秭弱,偶受春风即折腰。”他三十六岁时做毛主席的老师;四十二岁仍赴法国留学,时称“胡子学生”。最令人敬佩的是,徐特立七十岁时,位高权重了,生活条件好了,但他仍然制定并执行了“二十年学习工作计划”,终生学习至91岁逝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艰辛办学树楷模。徐特立从小立志“让穷苦人家的孩子读得起书。”1912年,他目睹乡村教育凋敝,毅然变卖祖产,创办梨江高小。经费不足,他便四处募捐。一次为筹款远赴湘潭,归途遇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将募得的银钱贴身收藏,自己却淋得透湿。归校后第一件事,便是将钱悉数交予会计,叮嘱:“此乃建校之资,分文不可挪用!”1924年,他任长沙女子师范校长时,学校经费短缺。时值寒冬,教室窗户破损,北风呼啸而入。徐特立默默取出积蓄,购置玻璃。有人劝他留些自用,他正色道:“学生冻得发抖,我怎能安心?”次日清晨,师生们发现每扇窗户都装上了新玻璃,而校长办公室的窗户,仍糊着旧报纸。
他在《六十自传》中自豪地写道:“长沙县的教育,民国八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办的……”“长沙一共有800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期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
1909年12月,徐特立在长沙修业学校演讲时,说到西方国家的欺辱和清政府的软弱,徐特立义愤填膺地将左手的一个指头砍断一截。他用殷红的鲜血书写抗议书,以彰显自己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在徐特立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学生先后走上救国救民之路。
在白色恐怖下的危难时刻,51岁的徐特立在革命最低潮的血雨腥风中毅然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苏区教育工作。他57岁参加长征,成为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1935年11月,瓦窑堡只一所小学,一名教师。当时陕北苏区23个县,高级小学只120所,文盲率高达95%。时任教育部长的他12月初去瓦窑堡列宁小学听课,因衣着简朴,被教师王志匀误认为马夫。1936年7月15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专写一节《人生五十始》,惊讶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发展(一年创建小学430所),他认为“若是换了任何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颓丧和力不从心。”
教法创新开先河。徐特立认为“育人先要育志”“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他教学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善用直观教学法、实地调查法等易学易懂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方法。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徐特立首创“实物教学法”。讲授植物课时,他带学生到岳麓山采集标本;教算术时,用黄豆排列演示方程式。一次地理课上,他突然问道:“可知长沙城为何冬冷夏热?”见无人应答,便领着学生登上天心阁,指点城池布局与风向关系,学生豁然开朗。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错题教学法”。批改作文时,他专挑佳作中的病句抄录,让全班共同修改。学生毛润之(毛泽东)的文笔犀利但时有疏漏,徐特立便将其文章中的瑕疵单独列出,引导其自我修正。多年后,毛泽东回忆道:“徐老教我写作,不是简单地改错,而是教会我自我完善的方法。”
爱生如子胜至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徐特立对学生关怀倍至,事例不胜枚举。在长沙师范时,学生田汉(后为国歌词作者)患重病,无钱医治。徐特立闻讯,立即前往探望,见其居所阴暗潮湿,当即安排校工腾出向阳房间。又亲自煎药照料,直至痊愈。田汉后来写道:“那碗药苦在口中,却甜在心头。”
1920年,学生萧三因参加爱国运动被通缉。徐特立冒险将其藏在家中阁楼,每日亲自送饭。某夜军警来搜,他镇定应对,称阁楼堆放杂物,不便查看。待军警离去,萧三见他后背衣衫尽湿,方知先生承受着多大压力。后来萧三留学法国,徐特立还定期寄去国内新书,并在扉页题写勉励之语。
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得知从国民党统治区过来的学生晏景山、罗锦华丢了被子鞋子后,他将自己的被子鞋子送给他俩。
清风两袖立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徐特立任校长期间,坚持与师生同食同住。食堂饭菜粗淡,有教师提议为校长另开小灶,他严词拒绝:“师生吃得,我如何吃不得?”他每月薪俸,大半用于资助贫寒学子,自家却常年素食布衣。女儿结婚时,他只送了一部自己批注的《昭明文选》,在扉页题写:“书香传家,胜于千金。”他为孙女徐禹强题词“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
徐特立出国留学和延安工作多年,与妻子聚少离多,虽然外界诱惑很多,但他们终生相爱不分手。
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认为:一切工作要做好,都离不开两条,就是实事求是和虚心学习;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勤勤恳恳的态度,老老实实的作风,还要从书本中实践中不断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学生学习。勤俭两字是永远需要的,现在需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
他在《对于边区儿童之我见》指出“儿童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参加者,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应该加强对于儿童的保育及教育,建议对“保育工作和儿童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分配有经验的、有学识的、有能力的干部去领导这一工作。”科学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为办好延安中学,他到该校住校一个多月,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一尘不染人中凤,万里皆行陆上仙。徐特立先生没有留下多少家财,但他用生命诠释了“教育”二字的真谛。那些受过他教诲的学生,如同播撒四方的种子,将他的精神传承发扬。正如他生前所言:“真正的教育家,不在乎留下多少著作,而在乎培育多少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松柏之志,经霜犹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新时代需要更多创新型、实干型人才,希望更多人像徐老一样熬筋磨血育人才;作为曾经的老师,衷心向千千万万爱岗敬业的老师们致敬!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