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6 11:28:48
文丨骆志平
浏阳山窝窝多,林壑清幽,适合避暑。到了那里,换上一身布衣裳,喝点山泉水,再到林子里转一转。不远处,炊烟招着手,牛羊悠然吃着草,慵懒的夕阳,正往大山怀里钻。
纺麻织布,耕田放牧,日子像小溪一样,欢快地流淌。屋场上,大公鸡伸长脖子,蹿打在一块,山狗眯着眼睛趴在家门口,鸟儿“叽叽喳喳”,来去一阵风。山里的日子随着太阳转,枕着月光眠。
慢悠悠的日子,孕育慢悠悠的生活,夏布就是其中的一种。不知哪位山民,从苎麻中抽出细长的纤维,打出了第一双苎麻鞋,式样和草鞋差不多。接着又把搓出的麻线放到织机上,织出了清爽的布料,透气吸汗,适合夏季穿,故又称夏布。
乡下蚊子多,晚上吵得特别凶,时不时叮咬几下,惹得人心烦,老裁缝半夜三更爬起来,量起了老床铺尺寸,不出三天,就做出了通风透气的蚊帐。从此,蚊子在帐外吵吵闹闹,帐里鼾声如雷,乡村的心思幽蓝如水,只有窗外的月光读得懂。
山里不乏阳光雨露,苎麻疯长,夏布越做越精细,有人将其带到了外面的商埠和码头,原本想换回一点小洋货,未曾想,夏布到了城里,变成了抢手货。
到了明代,夏布越做越好,有的还用植物染起了色,有人将其带到了京城。朝堂上的官员,平时装模作样,回到家中,儿孙绕膝,过的也是寻常人家的日子。养花种草,吟诗作赋,唱京戏,拉京胡,满腹桃花源。夏布衫穿着舒适,无拘无束,一朝穿上就离不了身。
穿夏布的人越来越多,清代时,年产万筒,仍十分紧俏。有的远销日本、朝鲜、南洋各地。为了赶货,不少老百姓家种起了苎麻,有的把自家的屋子腾出来,当作纺麻织布的工坊。周边一些地区做起了加工,经布贩转手后,打捆往外销。
山东“谦益祥”的老板有见识,咸丰年间,就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匹,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做订单。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这些外销的夏布,采用上好的白麻,剥出的纤维丝细长匀称,色泽纯正,谓之鸡骨白料。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可见珍稀之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夏布还紧俏过一阵,如今,不再热销,被列入了“非遗”保护。不过,夏布的古法技艺并没有丢。不少浏阳人习惯穿布衫,罩老蚊帐,堂屋里老式的织布机,浆纱扣纱的工具,抹得光滑锃亮,只要穿上麻线,便可织出夏布来。
浏阳夏布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梁长进,守着这门老手艺,一干几十年。初次相见,他右手握着卷皮刀,正在手脚麻利地剥麻皮。屋子中,一位中年妇女,手搓苎麻纤维丝,绕着一个又一个的麻团。“麻的种性好,麻皮剥得好,麻线绕得匀,牵纱上浆去毛干净,织出的布就好。”老梁边干活边唠嗑。
老梁个头不大,一脸的开心,一身夏布衫,挂满了山里人的朴实和自在。对于拍视频、采访这样的活儿,一点不怯场。他说,天天有人来传习所,每次,他都认真演示和讲解,特别是看到学生来了,更是开心。
我问老梁:“生意好啵。”他说:“活不多,纯手工,一天做不了多少事,赚的钱,混个日子而已。”不过,露出的笑脸告诉我,小日子过得并不差。
看着老梁一身的原生态,我也试着换上了布衣裳,还踮着脚尖抖了抖,不知咋的,越抖越轻松,就连心㡳揣着的那点喧嚣事,也溜进了青山绿水中。
哦!原来行色匆忙的脚步,大多系伪装,钱多的日子,固然好,但财富是个能量场,白花花的银两转来转去,占得多,还得有福报,不然,消受不了,还得惹麻烦。
不论家底多厚,都得留上几件布衣裳,沾泥带露的日子不能忘。知福惜福,惜福得福,这是天理。布衣打底,外披绸缎,里子朴实,外面光鲜,有了人品,才会讲人话,干人活。
说起纺纱织布的源头,梁师傅摸起了脑壳,夏布是不是源于夏朝咯。我翻了一下资料,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丝织残片,5300多年的遗留物,肉眼可辨,可见手艺之精湛,并非今人可想象。
能纺丝绸,应该亦可织布,两者材质不一样,但手法相通。夏布完全出自手工,苎麻来自大自然。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漂洗、晾晒,工艺繁杂。两尺多宽的经纬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根,一匹十几米长的夏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难怪,那时日、韩两国的朋友老往这边跑,还带去了苎麻的种子,现在,他们学会了,还织得比这边好。
回归极简,方抵极奢。布衣身上粘着泥土的叮咛,只要有口饭吃,就长不出花花肠子。客人来了,杀只鸡,炒两个鲜蔬,灶膛里的柴火,滚烫入怀,汗珠子落在布衫上,随手一抹,都能抹出一片欢声笑语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的《隆中对》道尽了君臣相别的无奈。从一介布衣,到千古名相,诸葛氏给后人留下了一把鹅毛羽扇、一身粗布长衫,后人尊其才识,还点亮了一盏代表智慧的孔明灯。
古人爱写田园诗,一缕炊烟便能映红晚霞的笑脸。如今,步子迈得急,无数红尘过客,蜷缩在热闹的街巷中,即便千呼万唤,也回不到家乡绿水青山中。不是读少了书,悟少了理,而是身上的棉纱已抽尽,披上绫罗绸缎,插上一两根漂亮的羽毛,就把自己当作了人上人。
如今,夏布衍生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有服装、佩饰、布袋、钱夹等近百个品种。老梁说:“七八十年代,夏布还只有平纹布和螺纹布两种,但远销日本、韩国,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做出的花样已有400多个,却找不到买主。”
我说,莫急咯,有手艺在,怕什么嘛。现在,城里人挺疲惫,都想往绿水青山中跑。原生态植物纤维,纯手工技艺,越来越紧俏,只要布料手感好,穿上更舒服,就不应愁销路。如果还能注入一点禅悟、表达一份生活美学,说不定还能形成爆点,引领时尚。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