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 2025-07-25 16:22:22
“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各地都在抢抓机遇,湖南如何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角逐中抢占先机?”在近日召开的湖南大学民建经贸研究院第五届论坛上,这个问题引发了全场与会人员的深思。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助力湖南未来产业发展”是这场论坛的主题。来自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及企业的10余位专家,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在他们眼中,布局未来产业,就是布局湖南发展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位于岳麓山下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为推动湖南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初成
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是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要前瞻布局的四大未来产业领域。
对于很多人而言,未来产业还是个略显陌生的词汇。它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2024年,工信部高新技术司新增设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设立业务主管机构。
为助力湖南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民建省委会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助力湖南未来产业发展”作为今年参政议政专题调研成果汇报会课题,并运用“调查问卷+专题座谈”“大调研+微调研”相结合、中央省市三级联动等形式广泛开展调研,形成了课题报告。
“湖南创新资源富集、先进制造业根基坚实,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初成。”省工信厅综合研究室主任向海林介绍,湖南在“极端制造”(突破极大/极小尺寸、极端服役能力)、材料装备一体化、光电子、深海、低空等细分领域积累了比较优势,涌现出“妙手S”手术机器人、磐云智灵算力调度系统、量子绝对重力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作为民建省委会课题报告执笔人,长沙市政协常委、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敏给出了一系列关于湖南四大未来产业的“硬核”数据:
截至2024年上半年,湖南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达127亿元,增速达17%,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模型能力建设不断增强。
“长沙造”量子绝对重力仪测量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量产,2025年4月湖南宣布成立量子测量产业创新联合体。
湖南的硬质合金材料研发及制造在全国占据半壁江山,先进储能材料快速发展,2024年湖南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1123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一。
湖南拥有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种业领域拥有8位农业领域院士、3900多名种业科研人员;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营收3397.5亿元,同比增长3.5%。
“总体上看,湖南四个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研发投入、政府引导基金、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等情况,在中部省份基本居于前三。”在刘敏眼中,湖北、安徽是湖南未来产业发展的近期追赶对象,浙江、广东、江苏等则是远期追赶对象。
“四大不足”制约未来产业发展
原始创新供给不足、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政策集成创新不足——针对湖南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创新融合现状,民建省委会课题组总结出了“四大不足”。
当天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湖南未来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其中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部分高校优质科研成果外流较为突出,是屡被提及的现象。
“湖南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刘圣勇直言。
民建省委会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科研成果的省内转化率接近50%,且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瓶颈普遍存在。如中南大学某院士团队发明的专利,由于缺乏有效的转化渠道,在专利库中沉睡6年后才被深圳企业产业化。
“湖南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到60%,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占比不到20%,这些比例在国内虽然处于前列,但跟国外比仍然偏低。”刘敏介绍,湖南新兴未来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偏少,且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公司偏少,大多分布在物流、零售、新能源及食品饮料等行业,生命工程、量子科技等领域呈“真空”状态。
在刘圣勇看来,高端人才短缺,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顶尖人才匮乏,是影响湖南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湖北、安徽等省份相比,湖南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存在明显差距。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未出台未来产业专项政策的省份,湖南的战略聚焦和资源统筹力度亟待加强。”向海林坦言,湖南产业生态与要素支撑相对薄弱,比如初创企业高度依赖的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稀缺、资本市场“短平快”倾向明显。
“长沙某私募机构管理的数字经济基金,因投资决策需经7级审批,错过某AI独角兽企业B轮融资窗口期。”刘敏坦言,对于集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个别主管部门看不清、吃不透,致使政府监管和市场规范跟不上技术迭代及场景拓展的节奏。
勇闯“技术无人区” 构筑“制度新大陆”
“自2024年初万兴科技发布国内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天幕’后,2024年万兴科技AI服务器调用超5亿次,全年AI素材用户导出次数提升700%。”万兴科技集团品牌部负责人俞建腾介绍。
2024年湖南省音视频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突破2827.6亿元,同比增长9%。在俞建腾看来,这份成绩的背后是短剧、国漫、数字文旅IP的爆发式增长,也基于生成式AI将视频制作成本削减60%的技术革命。
“湖南可利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优势,发展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刘圣勇认为,湖南应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未来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比如,发挥国防科技大学等军工院校优势,推动北斗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既有产业集群,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方向延伸;结合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特点,发展绿色冶金、循环经济等。
“空天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成为全国‘卫星互联网+北斗’融合创新的引领者。”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东建议,设立“空天信息融合产业示范区”,集成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遥感数据、边缘计算等要素,推动典型场景融合试点,如电网应急、山火监测、远洋渔业、远程医疗等,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湖南的量子计算研究成果产出,集中在以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团队,但未形成人才聚集效应。”长沙市政协委员、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晗建议结合湖南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量子计算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尤其是湘籍科学家及其团队来湘工作和创业,形成由顶尖专家领衔的高水平量子科研队伍。
“当科技创新浪潮奔涌而至,企业需要勇闯‘技术无人区’,政府更需构筑‘制度新大陆’。”俞建腾感慨,优秀毕业生是推动湖南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以优越的发展环境、完善的创新生态和广阔的事业平台,让更多青年人才扎根湖南、共建湖南。
责编:谢雨玳
一审:谢雨玳
二审:蒋茜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湘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