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空调吹了一夜,脸怎么“罢工”了? ——被冷风“冻僵”的面部神经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7-25 15:04:46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湖南开启了“蒸煮模式”,高温高湿的气候让人苦不堪言,此时家家户户都用上了避暑神器——空调,凉风像一汪清泉漫过皮肤,刚才还在叫嚣的燥热一下子退了大半,不过要当心夏天贪凉,冷风容易“冻僵”面神经。

凌晨被热醒时,你或许随手把空调调低了几度;翻身时没在意,半边脸正对着出风口——谁能想到,这一晚的“贪凉”,会让第二天的镜子里出现一张“不受控制”的脸:嘴角歪向一边,想把嘴巴闭紧,嘴唇不听使唤,刷牙时更加明显,水滋滋从嘴角流出,闭眼时眼皮像粘了胶水,连眨眼睛都费劲,眼皮总是没有闭实,风一吹就想流泪。

这不是夸张的“睡歪了脸”,而是面部神经被冷风“攻击”后的连锁反应。我们的面部神经就像一条从大脑延伸到脸部的“信号电缆”,它要穿过耳朵后方一处狭窄的骨缝,这里皮肤薄、保暖差,堪称神经的“薄弱环节”。当空调冷风持续直吹,神经周围的血管会因寒冷收缩,像被“冻住”的水管一样变窄,神经得不到足够血液滋养,还会因缺血水肿,被周围的骨头“挤压”——就像电缆被外力压迫后信号中断,大脑没法指挥脸部肌肉,口眼歪斜就来了。

更隐蔽的是,这种“攻击”往往有滞后性。有人吹完空调当时没事,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脸部肌肉动不了,不受控制了——就像低温冻伤不会立刻红肿,神经的损伤需要时间显现。而且夏天出汗多,毛孔张开,冷风更容易“长驱直入”,让神经的“抗冻能力”直线下降。

此时你不要慌,这种我们医学上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需要及时就医,首诊科室,神经内科,面瘫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症状评估(如口角歪斜、闭眼困难、鼓腮漏气等)、体格检查及必要检测(如肌电图、影像学)确诊是否为周围性面神经炎,若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排除中风(脑卒中)或颅内肿瘤。

再是康复科或针灸科就诊,物理因子和针灸治疗,康复科医生会给你做超短波治疗,通过特定仪器产生高频电磁波,作用于面部神经区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处于麻痹状态的神经得到更多的营养供应,消除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一般急性期即可开始使用,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周进行3-5次。

急性期过后用低频电刺激,采用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面部肌肉,模拟正常神经冲动,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治疗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每周进行3-5次。

会教你做面部表情操:指导你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鼓腮等动作。皱眉可锻炼额肌,闭眼能增强眼轮匝肌力量,吹口哨和鼓腮有助于恢复口轮匝肌功能。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通过反复训练,可促进面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恢复。

治疗师还会用手指对面部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按照肌肉的走行方向进行,如从额头向下按摩、从嘴角向耳前按摩等。按摩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5-20分钟,每天1-2次。按摩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帮助患者放松。

针灸科医生可根据你的具体病情和经络气血的运行情况,选取面部及肢体的相关穴位。常用的面部穴位有阳白、攒竹、鱼腰、四白、地仓、颊车等,肢体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阳白、攒竹等穴位位于额头和眼眶周围,可调节眼部和额部的气血;地仓、颊车在面颊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你那些曾让人心慌的“僵硬”、“歪斜”,像被温水慢慢化开的冰,一点点退去。现在眨眼睛、说话、微笑,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被冷风“冻僵”的面部神经回来了,所以夏天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26℃左右较为适宜,不能直吹,避免贪凉引发身体不适,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理念,才能让我们轻松健康过夏。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中级康复治疗师 李井芳

责编:袁小玉

一审:实习编辑:曹诗楠 编辑: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