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11:13:08
绥宁是全国杂交制种基地县,但劳动力外流导致良田撂荒、制种规模萎缩。2018年,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陶文成挺身而出,发起成立文文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残联的帮扶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吸纳7名成员,流转土地、精进技术、拓宽市场、带动就业。经过数年发展,至2024年底,合作社实现流转土地400余亩、销售化肥400余吨、帮扶就业400余人次、总产值400万元的“四个四百”目标,成为绥宁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藏粮于地:四百亩良田夯根基,自强不息拓荒土
陶文成创业初期并不容易,因为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以及村民的观望疑虑,他最初仅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多亩土地。缺乏经验、管理初探,一度几近入不敷出,团队士气低迷。挫折面前,这位腿脚不便的汉子没有退缩,他积极寻求残联和政府的支援,成功争取到20万元贷款。
为了重拾村民信任,陶文成采取“透明化”管理。他定期组织社员会议,公开合作社的财务状况、种植计划,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合作社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同时承诺每年合作社盈利的一部分将直接回馈给土地流转的村民,让大家共享丰收的喜悦。陶文成和他的团队逐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合作社的名声也在周边地区传开,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到陶文成,希望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短短几年,合作社的良田面积从最初的20多亩迅速扩展到了400余亩,不仅守住了绥宁人的“饭碗”,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陶文成陪同县残联工作人员在田间看水稻种植情况)
(陶文成陪同县残联工作人员在田间看生姜种植情况)
藏粮于技:四百吨化肥精耕作,钻研实干促增产
陶文成深知“良技”是丰产关键,他四处取经,遍访基地、精研技术,更远赴各地甄选优质种源与化肥。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实验室,反复试用不同肥料,记录样本田表现,目标直指“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最大潜能”。
不懈钻研终见回报:他选定的化肥使样本田增产近20%,亩均增收约500元。技术赢得口碑,村民纷纷上门求购。陶文成立即拓展化肥、农药销售业务,以合作社规模化采购优势,近乎成本价供应乡亲。
2024年,销售化肥逾400吨,带动周边农田显著增产。
如今,合作社不仅与大厂建立稳定供应链,建立农资配送体系服务偏远村民,更着眼未来,计划引入环保有机肥与生物农药,力促绿色转型。
(陶文成在售卖肥料)
藏富于民:四百人就业奔小康,帮扶残疾显大爱
事业初成,陶文成不忘惠及乡邻。他不遗余力联系、动员那些生活困顿的同乡,和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游子:“回家吧!这里有活干,有钱挣。”
合作社发展成“强磁场”,村民纷纷加入实现就近增收,不少游子选择归来就业。在农村的收入或许不及在城市打工,但阖家团圆的幸福无可替代。
身为残疾人,陶文成更深知同胞就业的艰辛。“帮他们站起来,才算真本事!” 他主动联动政府和残联,走访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乡亲提供岗位。
截至2024年,合作社累计安置就业400余人,带动数百家庭增收超一成,其中专设残疾人岗位15个,帮扶残疾人就业逾百人次。
(正值制种水稻扬花季,农户们正在传花粉)
稳粮于市:四百万产值强引擎,市场弄潮保发展
有地有技更要有“市”。陶文成未雨绸缪,积极组织展销会和品牌推广活动,向外展示绥宁优质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市场脉搏他紧盯不放,善用信息平台,请教专家研判,动态调整种植与销售策略。
粮食销量稳步攀升,2024年合作社总产值突破400万元大关。市场的稳定为合作社和绥宁农业长远发展铸就了坚实根基。
“扎根市场,持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陶文成感言。
从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四个四百”硕果,陶文成这位肢体四级残疾的“田野掌舵人”,以其坚韧与智慧,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残疾人的自强风采。他不仅是绥宁农业发展的脊梁力量,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名身体力行、助人自助的模范带头人。
合作社的实践充分证明:自强不息精神与互助共富理念,必将在沃野千畴中绽放更绚烂的光芒。
未来,合作社将继续秉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富于民、稳粮于市”信念,向更宏伟的“四个八百”目标砥砺奋进。 (广奇珍)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