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管理区:点“秸”成金 绘就绿色农业新图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11:00:01

近年来,常德市西湖管理区锚定农业绿色转型方向,深耕生态资源优势,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化作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构建起一条“点废成金”的生态循环路径,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眼下,正是青贮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是储备青贮饲料的关键期。连日来,西湖管理区抢抓有利时机,紧抓“粮改饲”项目,在“牛、羊、草”上做文章,迅速掀起玉米秸秆青贮收割热潮,确保青贮饲料“颗粒归仓”。

走进西洲乡黄泥湖村德人牧业的牧草基地,连片种植的青贮玉米主干粗壮、叶子碧绿,颗粒饱满。该村瑞农合作社负责人杨伟雄正在田间忙碌,大型收割机穿梭田间,一株株青贮玉米连茎带穗被卷入机器,运输车紧随收割机配套作业,经过切碎和揉搓,“喷”出来的青贮饲料直接传送到车厢内,不一会儿,运输车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玉米带穗青贮,在短时间内“贮存”是关键。顺着秸秆运输的路线,在永安村的第二牧场,满载青贮饲料的车辆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倒料进贮存间,挖机、铲车正在饲草堆上往来穿梭,整个作业链条高效顺畅,青贮玉米料经过摊平、压实、封窖后,这里养殖的荷斯坦奶牛就可以享用到可口的“美食”。

“现在养殖场里有1600多头牛,在夏天每头牛一天要消耗40公斤饲料,在冬天则要消耗50公斤,种的青贮饲料完全能满足养殖场的饲料需求,剩余的经过加工第二次销售,利润不错。”德人牧业科研中心主任乔国兰介绍,青贮玉米是奶牛、肉牛的最好营养口粮,公司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品种,科学管护,收割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的收割技术适时收割、粉碎、压窖,确保青贮饲料的柔软多汁、酸甜可口等质量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

乔国兰介绍,优质青贮玉米在降低饲养成本、提升产奶量方面的双重优势,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在牧场采用自种全株玉米青贮的模式,通过将饲喂量从20公斤提升至26公斤并实现原料自给,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直接成本节约方面,单头牛日饲养成本降低5元,年节约152.5万元。

同时,西湖管理区持续大力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实行秸秆青贮、还田等高效利用方法,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措施来抓,从源头上杜绝了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创表示,德人牧业作为西湖区的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在行业内提出秸秆综合利用“五化”的一个方向,今年做了一些资金、人力、设备、场地的统筹安排,当前正在进行的是玉米青贮的一个收储工作,预计会收4000至5000吨,后续开展玉米秸秆的收储,计划2000至3000吨,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

近年来,西湖管理区立足产业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粮饲兼顾,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为“养”而“种”,以“养”改“种”目标,形成“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一步,西湖管理区将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构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添动力、增活力。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