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从写生到写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10:46:16

文|杨卫

程晓光 布面油画 《桃花系列之二》

中国的风景写生,源于西画的引进。从最初的外销画表现异国情调,到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洋画家带着历史使命将油画引入中国,进而加以本土化改造,借风景来表达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艺术家程晓光作为“写生中国”的创始人、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主席和意象油画研究院院长,就是承接了这样一个文脉。而他从写生进入油画创作,到后来提炼出意象的观念和语言,则是在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人的基础之上,推进了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程晓光1953年生于湖南,祖籍山东,早年习文,后转入美术,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早年打下的文学基础,为他日后的绘画创作植入了思想观念与精神内涵;而南北相结合的性格特征,赋予了他不断创新和出走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早在湖南郴州师专美术系任教时,程晓光就冲破学院派的樊篱,开始接受吴冠中的“形式美”主张,走上了新绘画的探索之路。

1979年,吴冠中提出“绘画的形式美”,无异于是投向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一颗巨型炸弹,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容决定形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也将林风眠等人早年的形式探索,从历史的掩埋中打捞出来,构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界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程晓光正是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他的作品疏远于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而具有个人的情感投射与语言的纯化特征。1983年,程晓光在郴州创办“方舟画会”,组织起许多青年画家一起转变观念、创新语言,改变了当地的美术生态。

1985年,程晓光再次到广州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开始不断出走,四处写生,其足迹不仅遍及三湘四水,而且还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程晓光的意象油画,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构起来的。他的意象油画不是概念上的风格表达,而是通过长期旷野写生,不断与自然的对话提炼而来。因此,程晓光对意象油画的理解,才真正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即所谓“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等内涵联系起来,同时又汇通西方的表现性语言,共同指向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程晓光的意象油画纵向沿袭林风眠、吴冠中文脉,嵌入艺术史发展轨迹。同时,他又通过不断写生,介入时代现场,从横向上展开对意象油画的探索。故而,程晓光的意象油画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喜欢大尺寸画布,用大刷子横涂竖抹,从而以意领气,使其画面畅快至极;他的色彩营造强调厚重的肌理感,于恢宏气势中,又透出斑斓凝重、朴拙粗粝的精神质感。与此同时,程晓光表现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写生的风景,也有观念的山水;不仅有人物造型,也有社会景观;不仅有现实的物象,还有梦里的桃花源……总之,程晓光承接意象油画的传统,不仅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也丰富了它的社会和文化语义。

新世纪以后,程晓光移居北京,更是竿头直上、精进不休。这之后,他在北京成立了意象油画研究院与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并担任院长和主席;同时,他还创立了“写生中国”,率领一众画友和弟子,跋山涉水,穿行于大江南北,在中国美术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创作力量。正是因为程晓光疯狂的写生行为,以及在意象油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清华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诸多艺术院校纷纷邀请他去教学示范,交流指导,影响了莘莘学子。

如今的程晓光,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仍然笔耕不辍,在继续风景写生的同时,又将笔端伸向了AI和硅基生命,以及与当代人休戚相关的社会主题。这是程晓光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也是他再度发展意象油画的一种语言尝试。随着这种艺术观念的突破,程晓光将自己深厚的积累导向现实与未来,相信又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