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5 11:06:27
文|谭周易
湖南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声乐演唱作品《水云·山晓》在“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中脱颖而出,不仅成功晋级15强决赛,更在“云展演平台”上以221644次的掌声值霸榜第二周排行榜首位,成为这场文艺盛事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歌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潇湘山水的美妙画卷。
一、山水意象与人文精神的诗意融合
《水云·山晓》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湖湘山水人文景观,作品以“苗岭晨光和洞庭丰饶为意象”,通过声乐艺术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听觉上的湖湘全景。这种将地理风貌转化为音乐语言的创作思路,体现了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作品中融合了两首湖南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旋律精髓,更通过现代声乐技法进行了艺术提升,使古老的民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运用人声花腔模拟山雀啼鸣,这一艺术处理既展示了演唱者的高超技巧,又生动地再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生机。这种拟声技法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技巧炫耀,而是服务于整体艺术表达的需要——通过鸟鸣这一自然元素的声音符号,唤起听众对湘西山林晨景的丰富联想,实现了声音艺术与视觉想象的跨感官通感。作品中咏唱“洞庭丰饶与三湘儿女坚韧”的部分,则通过音乐叙事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展现了湖湘儿女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水云·山晓》的成功在于它既扎根于湖南本土音乐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简单重复。作品通过对民歌元素的现代化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听觉体验,这既体现了对湖南歌舞剧院原作曲者白诚仁老师的深深礼敬,又彰显了创作团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担当精神,更为民族声乐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例。正如主创团队所言,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用“拓维创新的方式,为湘音注入全新活力”,这种艺术态度正是当代文艺创作最需要的文化自觉。
二、扎根传统与兼收并蓄的艺术突破
《水云·山晓》的艺术成就与5名演唱人员的卓越表现密不可分。演唱人员的艺术表现力跨越民族歌剧、民歌、花腔演唱及音乐剧等多种风格,尤其在时代主题作品与原生态歌曲的演绎上具有鲜明特色,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声乐功底与戏剧表现力。
该作品最显著的演唱特点是风格跨度大而表现精准。从民族歌剧到民歌,从花腔演唱到音乐剧,演唱人员都能够根据不同作品的艺术要求调整发声方法、音色控制和情感表达,实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水云·山晓》中,演唱人员需要同时驾驭民歌的质朴、花腔的华丽以及戏剧性段落的情感张力,这种多元风格的融合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要求,而演唱人员凭借其全面的声乐素养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艺术挑战。在《水云·山晓》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该作品演唱人员既扎根民族传统声乐,又积极吸收西方美声唱法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再予以开拓创新的艺术追求。正是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使这个作品能够在“百团百角唱潇湘”这样的高水平竞演中脱颖而出。
《水云·山晓》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湖南省歌舞剧院对声乐事业和声乐文化的持续探索上。湖南省歌舞剧院一直致力于振兴歌剧市场、普及歌剧文化。剧院成功推出了“中外歌剧晚会”等特色演出,携手专业团队打造《茶花女》等经典剧目,其原创音乐剧《袁隆平》《智造未来》更是荣获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在这样的艺术机构背景下诞生的《水云·山晓》,也自然承载着剧院对艺术传统与当代审美的考量。
三、文化传承与舞台创新的成功探索
文化,作为民族的精髓,其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唯有在继承中寻求突破,同时在创新中巩固传统,文化方能随时代浪潮而汹涌澎湃,生生不息。《水云·山晓》既保持了民族声乐的艺术纯粹性,又融入了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元素;既尊重民歌的原生形态,又通过专业作曲技法和舞台呈现进行了艺术提升。这种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的创作理念,正是《水云·山晓》能够获得专业评审和普通观众双重认可的重要原因。
《水云·山晓》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为我们思考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多重启示。首先,作品证明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必须找到与当代审美对接的有效路径,既不能固步自封地重复传统,也不能盲目西化地丢失本色。《水云·山晓》通过对湖南民歌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灵魂,又赋予了它符合现代听觉习惯的形式,这种艺术处理值得同类创作借鉴。其次,作品展现了专业院团在传承发展民族音乐中的关键作用。
作为省级专业艺术院团,湖南省歌舞剧院拥有深厚的艺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这为《水云·山晓》的高水准呈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水云·山晓》中两首湖南民歌的融合与提升,正是这种专业工作的典型体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水云·山晓》的创作与演出也反映了“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的宗旨。该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三个文化’,答好两道‘融合命题’,展现湖南文艺创作的守正创新和多元突破”。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吸引了近800家文艺院团参与,创排了一批“小而美、易传播”的节目。
《水云·山晓》正是这种“小而美”创作理念的杰出代表——它规模不大但艺术完整度高,既有专业深度又具备大众传播潜力,完美诠释了活动对“守正创新”的艺术要求。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水云·山晓》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当代的。通过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古老的湖湘山水人文在声乐艺术中获得了新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又反过来丰富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或许就是《水云·山晓》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
歌声无限潇湘意,芙蓉国里尽朝辉。接下来,《水云·山晓》作为“百团百角唱潇湘”活动的决赛入围作品,将与其他14个优秀节目一起角逐“十佳节目”和“十佳演员”及直通2026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的资格。无论最终比赛结果如何,《水云·山晓》已经证明了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的独特价值与无限可能。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湖湘文化的魅力,也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坚守艺术理想,扎根生活沃土,创作出更多像《水云·山晓》这样既有文化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以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