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政职院“织锦朝霞”团队以科技赋能传统技艺传承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4 16:53:42

苗族古歌中,养蚕织布被视为开天辟地的神圣之事。桑蚕丝织苗布,这一融合了天然桑蚕丝材质与苗族千年纺织技艺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工艺智慧。然而,在现代工业化浪潮冲击下,这项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6月30日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织锦朝霞”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湘西凤凰县拉务村,在81岁的苗族织布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廖元秀指导下,开展“桑蚕丝织苗布创研实践活动”,以“生态非遗+科技”融合探索破局之道。

深挖生态智慧:从纺线到织布的匠心传承

在凤凰县偏远的拉务村,团队成员与廖元秀朝夕相处,从纺线、绕线、穿筘、整经到穿综、织布,一步步解锁这项古老技艺的密码。“一根丝线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藏着苗族人对待自然的敬畏。”团队成员谢鑫、涂佳茹等同学感慨。桑蚕丝织苗布以天然桑蚕丝为原料,采用苗族传统织机与纹样设计,其“零污染”生产过程与循环利用理念,恰恰契合当代绿色消费需求。团队通过数字化记录,将廖奶奶的技艺流程转化为三维立体苗织机动态模型,为后续标准化保护与创新应用奠定基础。

科技赋能非遗:三维建模打开高端市场新路径

为突破传统技艺传播壁垒,团队依托学校茶旅康养创研中心技术支持,将苗织机结构、织造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数字模型,并尝试在保留传统纹样基础上,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桑蚕丝文创产品。“科技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它被更多人看见。”团队指导老师表示。目前,桑蚕丝苗布已作为高端文化藏品亮相“一带一路”民族工艺交流展,与丝路文化遗产同台展示中国手工艺的多样性,市场价值显著提升。

“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产业的绿色循环

此次活动是团队继矮寨坪年村非遗实践后的深化探索。团队聚焦湘西“一村一品一坊”发展模式,计划将桑蚕丝织技艺与当地茶旅产业结合,开发系列生态文创产品。利用茶染工艺为桑蚕丝布赋予天然色泽,形成“非遗+茶业”的绿色产业链。”团队负责人丁思雨介绍。

未来展望:跨界融合让非遗焕发新生

实践期间,团队还与多地非遗研究机构展开交流,共享“生态非遗+科技”的创新经验。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推动苗族纺织技艺与数字技术、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湘西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正如廖元秀所言:“老祖宗的手艺遇上新青年的智慧,桑蚕丝的光芒一定能照得更远。”

新闻背景链接:

长沙民政职院“织锦朝霞”团队长期致力于湘西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通过“非遗+科技+产业”模式,已开发多项民族文创成果,《筑梦湘西 染韵天成——“织锦朝霞”非遗传承再开发》项目获2024年湖南省第七届“雷锋杯”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涂佳茹)

责编:张芷瑜

一审:张芷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