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湘山俱有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4 20:56:58

谭周易

娄底,这片被涟水滋养、湘山环抱的土地,自古便是文化交融的沃土。曾国藩题写的“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对联,不仅道出了湘军崛起的精神密码,更展现了涟水河文化这一“湘中文化富矿”的独特魅力和精神特质。

湘军摇篮与耕读传家:涟水河文化的历史根系

涟水河文化的形成,是一部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碰撞的史诗。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蚩尤文化与炎帝神农文化的交汇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已在涟源杨市镇建制连道县,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北宋时期,随着涟滨书院的建立,娄底逐渐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播节点。这座由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开坛讲学的书院,不仅培育了湘乡首个状元王容,更成为曾国藩、曾国荃、罗泽南等湘军名将的求学之所,被誉为"湘军摇篮"。

“湘军文化”无疑是涟水河流域最耀眼的历史名片。清咸丰二年(1852年),“湘军之母”罗泽南在杨家滩地区讲学,与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刘连捷等在此招募团练,积极游说曾国藩出山,奠定了湘军的基础。《清史稿》中记载的娄底籍湘军将领达63位,包括云贵总督刘岳昭、安徽布政使刘连捷、浙江巡抚李续宾等封疆大吏,形成“千将云集、湘军故里”的壮观景象。这些将领不仅在军事上成就斐然,更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湘军精神注入涟水河文化的血脉,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与湘军文化相辅相成的是娄底深厚的“耕读传统”。曾国藩从涟滨书院走出,其“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座右铭,正是这一传统的生动写照。在涟滨书院,致知力行、修身致用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反对“徒记诵章句,驰骋笔墨,惟功名利禄是务”的功利学风。这种强调实践与道德并重的教育理念,塑造了娄底人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至今,湘乡境内学校林立,从过去的涟滨书院、东山书院到如今的湘乡市第一中学等众多学府,“读书的种子自一千年前种下后,已经生发壮大,成为一片茂密的森林”。

娄底的文化根系还体现在其丰富的古建筑遗存上。仅杨市镇就有古民居148处,其中湘军名将府邸40多处,包括刘岳昭的存养堂、刘连捷的师善堂、李续宾的锡三堂等,九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不仅做工精美、规模宏大,更承载着湘军将领的家族记忆与精神传承。而始建于唐代的龙山药王殿,则见证了“药王”孙思邈在此采药悬壶、撰写《千金要方》的历史,使娄底成为湖南著名的药王文化朝圣之地。

从灰箕铺到娄底市,从湘军故里到工业新城,娄底的历史文脉虽历经变迁却从未中断。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历史的脉络应当清晰可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城市的根在哪里;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这个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踏实地回答她的未来在哪里”。涟水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正为当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自信。

尚武崇文与经世致用:涟水河文化的核心特质

涟水河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集中体现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尚武精神与崇文传统的奇妙融合。湘军将领群体便是这一文化特质的典型代表——他们既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又注重诗书传家、文以载道。刘连捷在大小一千七百余场战役中出生入死,却留下《临阵心法》等军事著作;李续宾被誉为“湘军第一猛将”,其锡三堂却书香弥漫,悬挂“诗礼传家”匾额。这种文武双全的文化基因,使娄底人在历史转折处总能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

经世致用作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在娄底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践行。涟滨书院的办学宗旨明确反对空谈性理,强调“致知而务博,力行之基也;修身而不怠,致用之本也”。曾国藩从娄底走出后,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既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又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代娄商将“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作为精神信条,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湘军到娄商,从战场到商场,变的是时代舞台,不变的是那种立足现实、解决问题的务实精神。

涟水河文化的另一显著特质是其开放包容的胸怀。娄底自古就是汉族与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处。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塑造了娄底人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和对外来文化的敏感度。湘军将领中,不少人积极主张"师夷长技",推动西学东渐;当代娄底则依托全球娄商网络,构建起跨越地域的商业文化共同体。2021年,娄底市将每年10月9日设立为“娄商日”,成为湖南首个通过法定程序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体现了对商业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在民俗层面,涟水河文化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这里有梅山武术的阳刚之气,也有湘剧的婉转缠绵;有《补锅》《刘海砍樵》等传统花鼓戏的幽默诙谐,也有《千里寻党》《卢天放》等现代剧目的深沉厚重。2025年举办的娄底首届文化艺术季,通过“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激烈碰撞,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同台交汇”,全面展现了“青春娄底的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这种刚柔并济的文化性格,使娄底艺术既扎根乡土,又面向世界;既传承经典,又勇于创新。

涟水河文化还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娄底人自古懂得“逐水而居,文明依水而兴”的道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曾国藩对联中“涟水湘山俱有灵”的表述,不仅是对家乡山水的赞美,更是一种生态伦理的体现。当前娄底提出加快文旅融合,打造“非遗+体验”等特色产品体系,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湄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奇峰异石、涟源龙山的自然美景,不仅为娄底增添了生态魅力,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自然载体。

涟水河文化的这些特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强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精神体系。尚武精神赋予娄底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崇文传统提供思想指引,经世致用确保行动效力,开放包容拓展文化视野,生态智慧平衡发展关系。这一文化体系犹如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历史土壤,枝叶舒展时代天空,在变与不变中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从湘军精神到娄商文化:娄底精神的传承与嬗变

涟水河文化最富生命力的部分,莫过于那些穿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精神品质。从湘军时期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到当代娄商的“经世致用、善作善成”,娄底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完成了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和感召力。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湘军精神作为涟水河文化的核心基因,其影响力远超军事领域。湘军名将不仅以战功显赫,更以文化自觉著称。他们“在平定内乱,恢复国内和平,同时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大力重塑社会文化秩序,整顿吏治,休养生息,维系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发动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科技和工商业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等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种将军事行动与文化重建相结合的实践,体现了娄底人知行合一的思维特点。当代娄底在挖掘湘军文化时,没有停留于对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着重提炼其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济用”的精神精髓,使之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

娄商群体作为湘军精神的现代传人,将这种精神应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娄商文化。近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在娄商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炼、升华上下功夫”,将当代娄商精神凝练为“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十六个字。这一定位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契合现代商业伦理。近几年发布的娄商之歌《不寻常的你》《天地这方》和《传奇娄商》报告文学集,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娄商“爱国爱乡、敢闯敢干、追求卓越、勇于致胜”的群体形象,构建起娄商文化IP,增强了娄商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娄底精神的传承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延续与创新上。涟滨书院强调“修身而不怠,致用之本也”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娄底学校中得到了创造性转化。湘乡市第一中学(涟滨书院旧址)等学校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批既扎根娄底又放眼世界的优秀人才。娄底教育始终相信人人皆可成才,关键在于自我认知与方向选择,这一理念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中显示出前瞻性。

在文化表达层面,娄底精神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弘扬。2025年娄底首届文化艺术季推出的《信仰》《重生》《冰火中永生》等原创剧目,“立足本土、观照现实”,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2025年“五一”期间举办的“《围城》文化嘉年华暨湄江河谷草坪音乐会”,则通过“生态+文化+音乐”的创新形式,以国家级非遗涟源湘剧《春满涟源》与现代摇滚乐同台演出的方式,展现了涟水河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化活动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表达。

从湘军到娄商,从书院到企业,从战场到市场,娄底精神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这种精神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娄底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它不断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价值。正如一位文化观察者所言:“娄底丰厚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挖掘、更生动的表达、更积极的传承、更有效的转化”。唯有如此,娄底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文化赋能与创新发展:涟水河文化的当代转化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双重冲击下,地域文化如何避免成为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活态资源,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课题。涟水河文化以其深厚底蕴和务实品格,在当代社会中探索出一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文化方案。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利用,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文化赋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文旅融合是涟水河文化当代转化的首要路径。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娄底正从“挖矿”转向“挖文化”,认识到“矿越挖越少,但文化却是越挖越丰富”。杨市镇“湘军古镇群”"作为“全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极其难得的历史文化名片”,已成为娄底文旅的新亮点。涟源市则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为发展路径,依托湄江旅游区和《围城》文化原乡底蕴,打造“文学+旅游”“非遗+体验”等特色产品体系。2025年“五一”期间举办的《围城》文化嘉年华,通过文创产品“方鸿渐的行李箱”、围城文化形象大使海选等活动,构建起文学IP体验矩阵,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创新范例。这种深度开发避免了“挖了真古迹,再修假古迹”的误区,而是通过文化IP的现代诠释,激活历史资源的当代价值。

文化产业的培育是涟水河文化当代转化的另一重要维度。近年来,娄底先后编辑出版了《天下娄商》《娄商史话》《涟水湘山多豪杰—〈清史稿〉中的娄底人》等书籍,出刊17期《娄商》杂志,制作娄商创新创业宣传片,举办娄商书画作品展等,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同时娄底高度重视文化创作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设立“文化强市”资金,既促进了文艺事业发展,又培育了文化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娄底注重挖掘本土题材,如《花落花开》《油溪情歌》《千里寻党》等大型剧目“立足本土、观照现实”,使文化产业扎根于地域文化土壤,避免了内容空洞化。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体系中获得持续生命力。

文化认同的构建是涟水河文化当代转化的深层目标。娄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文化品牌塑造、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文化融城等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和湖湘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把娄底人的家国情怀与涟水河的敢闯敢拼精神融为一脉,增强了市民文化认同。政协委员在阅读《涟水湘山多豪杰》后感慨:“这本书对娄底的历史有一个很好的梳理和讲解,也足以说明我们涟水河文化底蕴之深厚”。首届文化艺术季则让“市民在可感可及的文化盛宴中领略了传统文化风采、体验了现代艺术创新,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认同不是排他性的地域主义,而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开放心态,正如涟水河文化中固有的包容特质。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