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7-24 09:05:55

诗词之心,传奇人生——评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文 | 张觅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叶嘉莹教授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留下了《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著作。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其百岁传奇人生以及终其一生她对诗词的热爱,都在《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华书局2024年10月版)得以详细记录和完整呈现。
这本书是以叶嘉莹个人经历为经,诗词创作为纬,相当于是她的一本诗词传记。书的腰封上写着:“个体的生命在与诗词的对话中获得穿越时空的慰藉。”叶嘉莹在书中对她所作的诗词作了详细讲解。由诗人本人对诗人的诗作讲解当然是最为权威。而叶嘉莹是从她的生命历程和生命经验出发去创作这些诗词再作分析,这些诗词就成为她生命的注解。正如她所说:“我命运坎坷,饱经忧患,平生从来未曾萌生过任何成名成家的念头……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声明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
这本书分为四编,为“二十年间惆怅事”“潮退空余旧梦痕”“鹏飞谁与话云程”“骥老犹存万里心”,均取自她所作之诗,分别讲述了她生命的四个阶段,以及这四个阶段里所作的诗词及讲解。叶嘉莹的语言质朴平实,宛若说话一般,把生平故事缓缓托出。读书之时,恍若面前立着一位空谷幽兰般的老教授。她的生命早早地与古典诗词结缘,也终于因为古典诗词而从人生低谷一跃而起,实现了逆袭,成为熠熠生辉的著名学者和诗人。而书中所蕴藏的情感,包括对诗词的情感、对母亲的情感、对恩师的情感、对女儿的情感、对国家的情感等,无不深挚动人。此书可以和她的口述传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结合着看,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细节版。
“二十年间惆怅事”里讲的是她的少年往事。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曾祖父、祖父都是在清朝做官,父亲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三四岁时,她开始认读汉字,9岁时入学北平笃志小学,后进入北平市立二女中学习。她从15岁开始创作古体诗词,曾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景物,写出了《秋蝶》《对窗前秋竹有感》《咏莲》《咏菊》等诗作。17岁那年,叶嘉莹考取了辅仁大学国文系。同年母亲逝世,父亲在国民政府航空署从事英文资料汉译,“全面抗战”开始后多年杳无音信。国破家难的双重打压,使她的诗歌脱离了那种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少女情怀,“而有了比较深的层次”。这种经历,也使得她对唐代“诗圣”杜甫的诗特别欣赏和推崇,后来写下《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的诗评专著。
书中的第二部分“潮退空余旧梦痕”,则是讲述她在台湾18年的生活经历。叶嘉莹1945年大学毕业后,曾经执教于数所中学。三年后的春天,叶嘉莹赴南京,与时在国民政府工作的丈夫成婚,并随夫迁至台湾,并生下了两个女儿。刚生下大女儿不久,她的丈夫便被抓走,三年后才放出来,她独自在彰化女中教书以抚养女儿,因过于辛劳得了气喘病,生活困苦艰辛。1952年,叶嘉莹被彰化女中的女同事推荐到台北二女中高中部讲授国文。随后她在辅仁大学老师们的帮助之下,进入台湾大学教国文,因教学水平极高而备受关注。她也因此转变为古典诗词的研究者。这个时期,李商隐的诗给了她悲苦的心灵很大慰藉。她曾说:“我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我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因此后来她更专门写下《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
书的第三部分“鹏飞谁与话云程”,则主要写她国外的访学、教学经历。这段时间也是她成长和蜕变的时期,她的生命舒展开来,才华寻找到了舞台,学术得到了公认,终于成为一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1966年夏,她被台大推荐交换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次年7月,又应哈佛大学教授海陶玮先生盛邀,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她认为她一生之中最喜欢的日子,是在哈佛的时候。当时她写作《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被允许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工作到深夜:“我早上两片面包、一杯麦片,中午我带一个三明治,然后到哈佛大学再买个汉堡包,这就是我的午餐和晚餐。下午五点钟以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走了,图书馆的门关了。在四壁都是书的图书馆里,我一个人可以工作到任何时间,那真是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对于一个沉迷诗词、醉心学术的人来说,不被打搅的、深潜在精神世界的纯粹时光才是真正的幸福。1967年,叶嘉莹被哈佛大学邀聘为客座教授。1969年之后,叶嘉莹获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于是全家定居到加拿大。1991年,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虽然教的是外国学生,文化虽然不同,但人心的基本情意大多是相通的。所以只要把那些基本的东西,把诗歌里感发的生命讲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是会感动和接受的。
书的第四部分“骥老犹存万里心”,则讲述了她晚年归国的原因与体会。1976年3月24日,叶嘉莹的长女言言与其夫婿在多伦多一起车祸中罹难。她痛不欲生,写下了悲戚悱恻的《哭女诗》十首。而经历这一次巨大的悲痛与苦难之后,叶嘉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就是从“小我”的家中走出,决意返回祖国内地教书:“把我的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魄、理想传达给下一代。”在书的末尾,叶嘉莹吐露心迹:“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她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作用,就是“兴发感动”,因而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叶嘉莹的一生,便如她自己所说,命运多舛,历经苦难,但从古典诗词里,她得到了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她的诗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莫过于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她在书中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在读辅仁大学二年级时,叶嘉莹跟从顾随先生学习“唐宋诗”课程,认为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并在书中写道:“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诗,不仅仅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她用心地做着课堂笔记,进步很快。顾随先生特别欣赏叶嘉莹的诗词才学。对此,叶嘉莹自豪地回忆说:“很多人都知道我的老师其实是很欣赏我的,我老师每写了诗,就把他的手稿交给我,让我看。”此举使得叶嘉莹更深地洞悉了顾随的学术观点,得其真传。后来她深念师恩,所手录的顾随诗文讲稿,跟着她辗转多地,流离多年,却一直精心保存。回国后,她便联系上顾随的女儿,将之整理出版,是为《顾随诗词讲记》,顾随的学术心得与诗学观点,因叶嘉莹而广为流传。
叶嘉莹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叶嘉莹这本书,即印证了她的诗学观点。我以为,此书具有多个维度的阅读价值,既是一本记录个人生命故事的传记之书,个人古体诗词的精选集子,也相当于一部古典诗词的教材。展卷读书,读者不仅会被扑面而来的古典诗意所吸引,也会被叶嘉莹困境中不屈不挠、从容淡定的人格与意志所折服。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