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户村民与王老板30万的租金“疙瘩”

刘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4 08:51:48

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权

7月23日,暮色四合时,慈利县杨柳铺乡新铺村的村委会会议室亮起了灯。十几位村民围坐成一圈,村支书翻开笔记本,通津铺法庭庭长曾略整理好制服,一场特殊的“屋场会”即将开场。

“白天要插秧,实在抽不开身,感谢法庭晚上还专门来村里解决问题!”村民老李搓着沾满泥巴的手,黝黑的脸上泛起感激的红晕。这样的场景,在通津铺法庭辖区已成常态——当乡间一排排路灯亮起,法庭干警们正提着公文包、打着手电筒,在蜿蜒的乡道上开启“夜间调解”模式。

时针指向晚上九点,会议室里的气氛却逐渐升温。五年来,包括老李在内的19户村民将土地租给王老板建水库,如今租期届满,低廉的租金成了导火索。“王老板,这土地一租就是五、六年,租金一直都没涨,还不如退给我种地!”老李声音里带着急切。

“书记、庭长,当初建水库也是应村民要求解决饮水问题,我投了三十几万,不能说停就停吧!”王老板急得直跺脚。

图片

曾略翻开《农村土地承包法》:“李伯,你们想增收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土地流转要遵循市场规律,108个价,承包方怎么办?”他转身又对王老板说:“王总,法律规定流转期限不能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合同确实需要重新拟定。土地租金也要随行就市,水涨船高才能稳固村民关系。”

月光爬上窗棂时,调解进入关键阶段。曾略从公文包里掏出计算器,和村支书逐户核算土地面积、市场租金,又打开手机查询周边地区土地流转价格。凌晨一点,当最后一份合同条款达成一致,老李颤抖着在协议上按下手印,王老板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图片

“这种屋场会调解形式特受群众欢迎!”法庭干警小万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三次夜间调解的细节:春分夜调解的赡养纠纷,让八旬老人重拾天伦之乐;谷雨夜化解的相邻权争议,让隔墙二十年的邻居握手言和;立夏夜平息的灌溉纠纷,让百亩稻田喝上及时水。

通津铺法庭辖区多为山区农村,线长面广,群众司法需求具有鲜明季节性特点。“去年插秧季,我们受理的5起纠纷中,有3起因为当事人白天要干活,调解一拖再拖,差点引发群体事件。”法庭干警回忆道。正是这样的现实困境,催生了“夜间调解”的创新实践。

图片

当皓月当空,大多数人都已睡下,通津铺法庭的干警们仍奔波在乡间。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幕,照见稻田里忙碌的身影,照见农家院落里的争执与和解,照见法治的温暖如何浸润这片土地。他们用一次次夜间调解,践行着“司法为民”的承诺;用一盏盏法治明灯,照亮了山区群众的维权之路。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