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17:29: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3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胡佳琦)继《江南繁荒录》《做壶》《包浆》后,著名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徐风推出长篇系列散文《江南器物志》,本书经《收获》杂志“江南器物”专栏连载,由译林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并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此次,徐风将目光拓展至更广阔的江南器物谱系,以“器隐镇”为文学道场,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书写南方温润又激烈的山水间那些人与物,器与神。
“器物是人们无声的忠实陪伴,它储存过往,冷观当今。”不同于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陈列,徐风笔下的器物始终与人的体温相依偎,通过追究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指向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菁要,和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根系与旁通。作者以十年田野调查为根基,行走于多个江南文化现场,通过纪实与推演交辉的“器物志文学”叙事,让沉默的器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举人的竹编考篮,毛竹里揉进汗渍的盐霜;素娥们的织布土机,缠绕着未尽的情丝;当铺门前的青石板路,凝固着无数人生的轻与重。全球化浪潮中,传统器物面临着“博物馆化”的危机。但徐风没有停留在怀旧式的咏叹,而是通过器物演变的脉络,探讨传统如何参与现代生活建构。这些古老的器物智慧,在当代设计中正焕发新生。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所言,“物质即记忆,一物一世界,通过这些与器物相关的风华、执念、恩德、慈悲,徐风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一个地方的灵魂,以及那些至今难以释怀的心痛与欢悦。”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在器物的绵延意象中,《江南器物志》不仅复原了江南传统生活,也让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丰盈的折射,最终指向器物背后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生活美学。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