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2 18:12:09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见习记者 李志 通讯员 张诗奕 文凤
寒冬卖西瓜、盛夏见草莓,如今,反季水果早已成为市场上的常见之物。然而,不少消费者对此心存疑虑,甚至轻信诸如“反季水果全是激素催大的,吃了会性早熟”“催熟的水果有毒”等网络传言。这些说法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7月22日,记者采访省质检院专家,为消费者解惑。
反季水果并非现代“科技产物”
反季水果即非自然成熟季上市的水果,并非现代“科技产物”。《新唐书》就曾记载利用地热让瓜果提前成熟供祭祀,这便是早期反季栽培的雏形。
省质检院专家介绍,如今,反季水果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实现供应:长期贮藏保鲜,借助冷藏、气调等保鲜技术延长应季水果的储存寿命,像香蕉、苹果等已实现近乎全年供应;异地种植运输,依托现代物流体系,将正值产季地区的水果运输至不产或过季地区,同一水果在某地为反季,在适宜地区可能正当季。
大棚设施种植,通过大棚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突破自然限制,使蔬果成熟期提前或延后;花期调控技术,人为干预植物生长进程,使其在自然花期外开花结果,不过该技术在水果领域因成本与技术限制,规模化应用尚处初期,国内主要用于芒果、火龙果、凤梨(菠萝)等对温度敏感且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类。
由此可见,反季水果的“反”主要针对特定地域的自然生长规律,广义上指水果出现在传统主产区以外的地方,或传统收获季节以外的时间段。
反季水果的这些传言勿轻信
“反季水果都是打了激素催熟的!吃了对身体有害!”类似传言让消费者心生疑虑。但实际上,无论是应季还是反季水果,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销售的,都需符合国家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大棚种植为例,其核心在于环境调控,与露天应季种植并无本质区别。
还有传言称反季水果营养差,因生长环境“不自然”,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专家表示,不同来源的反季水果情况不同。长期贮藏保鲜类,维生素和部分抗氧化物质会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流失;异地种植运输类,在原产地自然成熟,营养成分通常与当地当季采收时基本一致;大棚设施种植和花期调控技术类,营养可能接近或略低于露天应季水果,具体受品种、技术和管理水平影响。
另外,有人觉得反季水果口感欠佳。确实,反季水果的风味和口感常常不及应季水果,但部分水果因生理特性更耐储存或适合反季种植,口感受影响较小,例如柑橘类耐储存,反季销售时口感变化不大;优质产区的香蕉、芒果等经规范催熟后,仍能保持较好甜度和质地。
吃应季水果,这个时间表可参考
如果消费者确实希望避开反季水果,“顺时择果”是更可靠的选择。为此,记者整理一份了包含国内72种及进口23种常见水果的应季时间表供参考。
但要注意的是,水果市场地域性极强,不同产区的成熟期可能相差数周甚至数月,且农业技术发展也在不断微调上市时间,该时间表仅为一般性指南,实际购买时需结合当地市场供应情况灵活判断。
此外,现代生活中,夏日靠空调驱暑,寒冬凭暖气御寒,坦然接纳这些技术带来的舒适。同样依托技术进步实现的反季水果,也应得到理解。
诚然,部分反季水果可能风味稍逊,营养价值也可能因储存或种植方式略有折损,但在应季水果稀缺时,它们为保障每日水果摄入提供了选择。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