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析

李成家 李羽涵     2025-07-22 17:28:51

文/李成家  李羽涵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加速应用于传媒领域,对传媒业产生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推动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动能。因此,探索人工智能加速应用赋能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创新已成为当前传媒教育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下全媒体人才素养和能力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并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为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建设明确了坐标定位。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

何为全媒体人才?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此后,研究者对全媒体人才进行了广泛探讨。胡正荣认为其全媒体人才是“具备全媒体创意、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相关能力,能够胜任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建设、全媒体业态与生态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包括“全媒型人才、专家型人才”两类人才;王婧雯将全媒体人才培养框架总结为“思想政治与职业品格、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协同创新的综合素养、面向媒介前沿的专业能力”等四方面;周勇认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技能、智识、德性”。对此,可将全媒体人才的素养和能力总结为:坚定的政治立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全方位的专业技能、突出的综合素养,在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

而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时代,本文认为全媒体人才还需在价值、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升级,才能在传媒业的急剧迭变中永立潮头。

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带来深刻影响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加速应用,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动能。

(一)对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智能技术贯穿于信息内容的生产、分发、传播等各环节,智能化不仅代表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更是媒体与技术、人、社会之间融合模式的核心逻辑。的确,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媒行业的基本逻辑,延伸到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上,则是在价值与思维、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对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来说,“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高校服务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能力,释放人才红利,解决全媒体人才供给匮乏的难题”。因此,高校必须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应用下关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与业界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高校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范畴,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和“采写编评摄制”等基本技能外,更要掌握计算传播、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知识和运用技能。在思维与素养方面,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的新闻传播思维外,还要培养学生顺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时代的智慧思维;在基本的新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之外,还要培养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素养,引导其“遵循技术赋能与技术批判协同发展的理念,在强化技术思维的同时注重价值理性的引导和培育,平衡好技术与媒体属性”。

(二)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当前,算法推荐、语音交互、知识问答、图像生成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突破,国内外媒体也雨后春笋般推出各类融合智能化内容生产、分析、检测、推送的大模型,这也给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能。

对学校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全媒体人才培养带来的强劲动力正日益显现。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人工智能纳入新闻传播学教学内容模块,开设人工智能与全媒体传播的相关课程。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少学校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智能化教学平台,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推进智能化辅导与答疑。三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技术赋能下人工智能导向的评价标准,将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能力纳入学生能力与素养考核,结合传媒业人才需求变化实时调整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教师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可成为人机协作的“教学工作伙伴”。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可发挥教学智能辅助功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资料的智能化搜集与整合,引入传媒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前沿知识并生成教学课件或案例,助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反馈的智能伙伴,如通过学习平台的AI模块实时把握学生的课堂参与及互动情况、快速评估学生的作业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等。

对学生而言,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协作伙伴”。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便捷获取各类学习资源,高效完成新闻稿撰写、视频编辑制作等内容生产,提升全媒体人才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可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精准匹配学习内容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此外,在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中,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再只扮演工具角色,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创作品的“协作伙伴”。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可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维塑造、知识重构、能力升维等方面付诸实践。

(一)价值引领:坚守与革新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扮演好这四种角色,价值取向是“指南针”。因此,高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首要任务是做好价值引领,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高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价值坚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智媒时代,信息传播的环境更加复杂,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党性原则,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夯牢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践经验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媒实践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另一方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时代,高校也要顺应传播环境之变进行价值革新,正视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以“人机融合”“人机共生”等理念来引领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创新。“近年来,面对媒体融合趋势,新闻传播院校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陆续开设数据新闻报道、智能媒体技术、智能融媒体运营等专业方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陆续新增智能传播、智能融媒体、全媒体报道、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但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与人工智能协作的价值理念还任重道远。同时,高校更需要在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共创新闻传播作品中实现“人”与“机器”的融合共生。

(二)思维培养:构建智慧思维体系

在全媒体人才的思维培养上,要构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同向同行的智慧思维体系,在培养学生普遍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之外,着重培养和提升如下思维方式。

一是数据思维,这是数字化时代全媒体人才必备思维之一。当前,全球数据新闻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数据能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全媒体人才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必先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思维,掌握收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以数据作新闻内容的重要支撑。总之,“新闻人才数据处理能力为全媒体生产传播过程中资源合理调配、用户画像生成、受众行为解读以及数字化媒体报道提供了保障,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数字智能技术的驾驭力已成为高素质媒体人才的敲门砖”。

二是跨界思维,即全媒体人才要打破传媒行业边界、学科领域壁垒及单一技能局限,构建以多元化视角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跨界思维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内容的多平台传播、用户需求与传播场景的适配,是全媒体人才适应行业变革的核心思维之一。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以开放心态学习多学科知识,掌握传媒内容生产与运营相关的多领域技术工具,参与跨领域项目实训,综合运用多元方法来解决传媒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三是用户思维,即围绕用户需求、行为习惯和体验感受进行传媒内容生产、传播策略制定及产品设计的思维模式。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用户已从 “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高校要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洞察与把握用户需求,建立用户画像体系,提升对用户的共情能力,优化用户的媒介体验,增强用户与媒体的互动连接,推动媒体与用户的关系走向“深度共生”。

四是生态思维,即将媒体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审视的思维模式,强调媒体与技术、平台、用户、行业、社会环境等相关要素之间的共生、协同与进化关系。高校要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媒体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运作逻辑,并在媒体实践中用生态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成为连接媒体传播与人类社会的“生态构建者”。

(三)知识重构:构建复合知识体系

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构建学生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人文通识知识、人工智能知识的复合知识体系。

一是重构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体系。一方面,保留传统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等课程,构建和夯实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增开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融合的课程,如“计算传播学”“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融合新闻创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传播的具体应用。此外,不少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通过开设“AI时代的新闻伦理”“数字文明与人类未来”等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冲击,进而树立“技术向善”的技术观。

二是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强化人文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普遍还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导引”“哲学导论”“法学通论”“艺术导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人工智能导论”等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提高这类课程的学分比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普遍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读书会、文化艺术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此外,还有一些学校设置了人文与科技对话的“人文+AI”类交叉课题或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升人文与科技素养。

三是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知识,这是赋能传媒业、全媒体人才培养革新的根本性力量。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一方面需要结合传媒业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等,安排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目前,不少高校已开设了“人工智能概论”“人工智能与基础应用”之类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开设了前面论及的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融合的个性化课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四)能力升维:提升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多维能力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下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的能力升维,即在传统的内容生产、媒体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外,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机协同能力、跨界融合能力与持续学习能力。

一是人机协同能力。高校要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内容创作、激发思维创造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与人工智能系统协作的能力,实现人类创意与机器效率的有机结合。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设置了“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实现以人的思想提供创意、以人工智能为主生成内容的创作模式。该专业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掌握三项以上人机协同开展新闻内容生产的技术,成为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能力、人机协作内容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跨界整合能力。高校要在提升学生的跨界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训,将学生的跨界思维转化为跨界整合能力。2020年底,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文科教育的创新与融合,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艺术、经济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时代需求的人才。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强调技术赋能、构建“新闻传播+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深度契合。该模式通过课程重置及对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为提升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夯实了知识基础,进而通过AI工具实践、融媒体实训工作坊、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实训等方式,将智慧思维体系、复合知识体系融合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跨界整合能力。

三是持续学习能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中,传媒行业正经历颠覆性变革,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媒介形态不断创新,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这都对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强化持续学习能力成为全媒体人才的生存刚需,也是其实现职业价值的必由路径。对高校而言,自当培养面向未来的全媒体人才。一方面,高校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研究型学习等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深度互动“共创学习”模式。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快速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12],面向未来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忘记所学知识后,仍具备在急剧变革的传媒业中定义问题、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 这才是全媒体人才应对一切变革的“底层代码”。

本文是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赋能新闻传播学教师继续教育智慧化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成家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李羽涵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