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高温天就失眠、暴躁?7类人易被“情绪中暑”盯上,自测+调节方法在此

    2025-07-22 11:42:45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2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刘明辉)连日的持续高温,让身体不适外,心理层面的“高温反应”也逐渐显现。记者近日走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了解到,近期该院精神科门诊接诊量明显上升,部分市民持续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及冲动行为等“心理”症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医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周建松接受采访表示,高温干扰人体情绪调节系统,易诱发或加剧情绪烦躁、失眠等问题,需警惕 “情绪中暑” 高发。

高温+失眠+压力

情绪中暑“击中”中年工程师

45岁的建筑工程师陈先生(化名),正值工程项目关键阶段,7月初连续数日顶着高温在户外工地监督施工,回家后睡眠严重受扰,常在夜间烦躁地来回踱步。几天前,他因图纸修改与同事发生争执并出现过激行为,回到家他又因琐事对家人大发脾气,甚至摔碎水杯。

“我知道这样不对,就是控制不了。”意识到情绪已失控,陈先生来到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周建松医师处就诊。为陈先生检查,排除了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因素后,周建松结合其高温暴露史、睡眠剥夺和情绪变化,初步判断为高温诱发的急性情绪调节障碍。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干预:一是环境调节,建议其立刻暂时停止或尽量减少户外工作,确保空调环境降温;二是调整睡眠结构,包括限制过长午睡、规律作息、睡前温水沐浴;三是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理解‘情绪中暑’的生理基础和可逆性,降低其焦虑;四是学会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周建松介绍。

经过数天休息和配合干预,陈先生情绪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恢复,重返工作岗位后与同事关系也趋于缓和。

哪些人更易“中招”?

情绪中暑与焦虑抑郁并不一样

“情绪中暑”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病学诊断,但其症状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情绪波动(如莫名烦躁、低落)、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及行为异常(冲动、失眠、回避社交)。部分表现还会与焦虑症或抑郁症混淆。

“但两者有明显区别。”周建松指出,情绪中暑的症状起伏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一旦进入空调房或温度下降,症状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明显缓解;而真正的抑郁或焦虑障碍则常呈持续性,时间更长,不会受环境影响自行好转。

哪些人更易中招?专家归纳出七类高风险人群,需格外警惕“情绪中暑”

有精神心理基础病史者,如焦虑症、抑郁症患者;老人和儿童,体温调节和神经调控系统尚不完善;高强度脑力劳动者(如企业白领);暴露于高温作业的户外工作者(如外卖骑手、交警等);睡眠不足者;社会支持系统薄弱者,如独居老人;有慢性基础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这些人群一旦出现连续多日的睡眠紊乱、情绪失控或躯体不适,一定要考虑是否为高温诱发因素所致,及早调整生活环境、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周建松提醒。

学会“拆弹”情绪中暑:

从饮食作息到正念训练

如何自我判断和应对“情绪中暑”?周建松建议,可通过“四个判断点”来自测风险:

1. 是否与高温天气同步出现情绪波动?

2. 是否在降温或转入空调房后明显缓解?

3. 是否存在持续性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

4. 是否出现社交退缩、脾气暴躁、反常行为?

如果符合以上因素,尤其出现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冲突频发等情况,需认真对待。

在日常调节中,应尽量减少正午暴晒时间、保持凉爽环境、作息规律,睡前避免看手机或饮用含咖啡因饮品。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补水和电解质,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已经出现情绪波动的人群,专家推荐三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法,每天10分钟即可显效:

4-7-8呼吸法:鼻吸4秒、憋气7秒、嘴呼8秒,反复5组,可迅速安抚紧张情绪;

“5-4-3-2-1”感官着陆法:依次说出5个看到的物品、4个听到的声音、3个触感、2个气味、1个味道,帮助情绪“回落”到现实当下;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从脚趾至面部依次紧绷、放松肌肉,释放身体紧张感。

“情绪中暑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公共健康议题。”除了个人防护,周建松建议,单位和集体等也应积极构建“情绪中暑”应对机制。在高温预警发布同步加强心理健康提示,设置心理减压空间,推行弹性工作制、提供纳凉点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御高温下的情绪“烤”验。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