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青春执笔绘崀山,奏响“三色”振兴协奏曲

王涛;刘莎莎;刘立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2 10:32:02

这个夏天,邵阳学院文学院“崀山红韵,青锋助新”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新宁县崀山,深入田间地头、红色遗址、非遗工坊,以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服务振兴,在湘西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金、红、古”三色辉映的青春画卷,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金”色产业:在地特色激活乡村动能

实践团首站来到黄金瑶族乡,聚焦特色产业振兴。成员们重点调研了当地猕猴桃种植与梅花鹿养殖两大产业。在联兴养殖场,团队详细了解了60余头梅花鹿的养殖规模、鹿产品初加工销售现状及产业发展瓶颈,尤其关注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结合专业所学,团队创新性提出“生态采摘体验+新媒体直播带货”的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利用数字营销拓宽山货销路。

在黄桃预备基地,成员们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研讨沉浸式农旅项目可行性,设计云端营销策略,旨在助力打造“崀山黄金味道”区域品牌,为深山优质农产品对接广阔市场提供数字路径。这些源于一线的调研思考,为黄金瑶族乡“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注入了青春智慧。

“红”色铸魂:长征路上淬炼青春信仰

巍巍舜皇山,险峻老山界——这片红色热土成为青年学子淬炼信仰的生动课堂。队员们化身“红色文化轻骑兵”,沿着红军“之字拐”古道,一步一履重走长征路。崎岖山道上的跋涉、红军岩前的凝望、老山界纪念碑下集体诵读《老山界》的铿锵之声,都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切感悟。

成员们还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创新实践:精心策划系列主题短视频,在历史坐标点尝试实景直播,用青年视角生动还原翻越“第一座难行高山”的艰苦卓绝,将现场的心灵震撼转化为全网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红色精神图谱。这场身体力行的“云端长征”,为赓续红色血脉开辟了数字时代的新路径。

“古”韵新生:非遗酱香里的融合密码

在满师傅自然文化博物馆,促进团成员沉浸式体验了工业观光、文化展示与自然科普的跨界融合空间。 这座由尹文先生打造的独特场馆,是“三产融合”理念的实体化呈现。

通过深入调研,学子们清晰把握了“满师傅”模式的精髓:以“公司+基地+农户”架构为核心,企业不仅构建起稳定的大豆供应链,直接惠及数百农户,更以博物馆为引擎,成功将酱香非遗技艺转化为驱动增长的动力源。其打造的工业旅游线路已成为崀山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有力实现了“工旅互哺”的良性循环。

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满师傅”的关键在于将传统非遗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产业链,通过文旅IP赋能,使深山“豆香”突破地域限制,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融合样板”。

从鹿舍晨光到界碑夕照,从酱香古韵到数据奔涌,促进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崀山,以“金、红、古”三色实践生动诠释“青锋助新”的使命。他们以数字动能点亮产业新引擎,拓宽山货出山路;以信仰之光赓续红色血脉,创新活化红色资源;以创新之力深挖非遗价值,探索文化赋能长效机制。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将年轻力量融入乡土肌理,更为点燃乡村内生动力、照亮振兴未来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