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2 09:21:2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王蕴文 卿裕晞 文佳豪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茶香乐旅,声传折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乡村艺术夏令营,在安化县马路镇折尔村落幕。本次社会实践生动诠释了音乐可以翻山越岭,在偏远山村和幼小心灵撒下种子,点亮和美乡村幸福之梦。
开场舞蹈表演《向快乐出发》。
播种:在童心里浇灌音乐之芽
夏令营招收了50多名中小学生,年龄从5岁到14岁不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被编成了大班、小班进行教学,合唱、舞蹈、器乐、美工等课程内容丰富。
小班舞蹈教学。
“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唱!”教室里,合唱班的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指挥下学习演唱。实践团成员不厌其烦,细心为孩子们讲解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换气,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自信放声歌唱,很快就初步掌握了演唱技巧,羞怯的童声开始汇成清澈的合唱。
在这个没有专业隔音设施的乡村教室,音乐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照亮童心的火炬。稚嫩的童声跟随《左手右手》朗朗上口的旋律,穿过教室的大门,在大山里回荡。
活动现场。
除了合唱,课堂还跳动着多元的艺术脉搏:葫芦丝吹奏《萱草花》,悠扬的旋律在指尖流淌;舞蹈《向快乐出发》《小城夏天》搭配活力舞姿,欢快旋律让教室充满活力;涂鸦炫彩刮画,斑斓的色彩装点纯真梦想;彩纸折叠无限创意,承载着无数美好想象与憧憬。
经过15天的淬炼,孩子们实现了完美蜕变,从开始的由爷爷奶奶“强制”送过来变成早早起床就往夏令营跑,在演出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传承:让传统音乐焕发新风采
折尔村全村有2200多居民,其中10%为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黎族等。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如何把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好,也是音乐学院实践团的工作之一。
成人舞蹈表演《苗族山歌》。
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民间采风,把折尔村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融入夏令营教学当中。他们为孩子们创编富有地域特色的《采茶舞》,舞步轻盈又不失童真,充满童趣的舞姿再现茶园劳作场景,将灵动身姿融入茶山晨雾。晚餐后的成年人艺术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融合了苗族山歌、土家族摆手舞等元素,为折尔村舞蹈队教授新式广场舞。从站姿到手部动作,从脚步移动到队形变化,舞蹈队阿姨们的舞动逐渐轻松流畅。“咚咚咚——”的旋律响彻村委大楼前坪,阿姨们甩开臂膀热情地舞动身体。
葫芦丝教学。
当折尔村舞蹈队带着全新改编的舞蹈《苗族山歌》呈现在舞台上时,村民们欢呼雀跃。实践团带队老师说:“我们就是要挖掘出当地的艺术力量,打造带不走的乡村音乐教室。”
绽放:让美丽折尔“走出”大山
大山深处的折尔村,有着美丽的名字,可对于外界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这里山清水秀,碧丹溪穿村而过,600亩高山茶园,1000多亩中草药种植园,悠久的耕作历史,都如同等待发掘的宝藏。实践团的到来,为折尔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另一扇窗。在折尔大桥、古茶园……实践团的歌声、舞姿处处闪现,镜头频频闪动。
少儿舞蹈表演《采茶舞》。
“3—2—1—开拍!”随着实践团成员的指示,几个孩子快速凑到镜头前,围成圈俯视地上的镜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转场视频拍摄完毕。视频里,实践团成员们的手逐一握拳围成圈,手向下的一瞬间,变化为孩子们头挨头,天真可爱地看着镜头。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展现折尔村文化特色的短视频。在诸多作品中,有记录支教日常的vlog,有展示《大展宏图》舞蹈的创意卡点视频,更有推广折尔茶园、黑山羊等产业的专题短片。励志的、温情的、专业的、搞怪的、创意的高质量作品共同构成实践团成员为折尔村开设的抖音新账号“折尔的故事”,将地方特色融入青年人的灵感,一经发布就获得上万点赞。
如今,这些承载乡村记忆的音画作品,正通过互联网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听见折尔村的声音,看见折尔村的美丽。
责编:宋姗姗
一审:雷鸿涛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