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牙刺都难生长的地方“沙里淘金” ——湖南援藏企业“绿之源”在高原沙荒地种出有机蔬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7-22 00:03:0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爱平

(绿之源的有机蔬果基地,是漫漫黄沙中的一抹亮色。)

“看,这是水果玉米,可以直接吃。”7月19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团来到湖南省产业援藏示范项目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绿之源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递来一根刚掰下的玉米棒,让记者尝尝。

(绿之源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在采玉米。)

记者咬了一口,满口清甜!

大棚里,辣椒挂满枝,芦笋冒出嫩芽,丝瓜、小型西瓜在藤蔓上打秋千……放眼看去,一派沃野江南的景象。谁也不会想到,这片曾经的贫瘠沙地,如今却成了生机勃勃的“聚宝盆”。

(大棚内,丝瓜满架,长势喜人。)

(西瓜在荡秋千。)

这里是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沙丘地带,沙荒地绵延成一片“戈壁滩”。哪怕是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狼牙刺都很难在这里生长。

2019年,在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的鼓励与支持下,湖南企业家李东平注册成立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流转阿扎乡4300亩沙荒地,在这里种下梦想,艰苦创业

在沙荒地上发展农业,首先要对环境进行改良,将光、热、水、肥等一系列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公司通过引入双拱双膜温室大棚、膜下滴灌技术,撒施当地腐熟牛羊粪及生物菌肥,结合“套种轮作”模式,提升了沙荒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改良环境的同时,还得选好适宜种植的品种。公司聘请国内顶级农业专家,完成对芦笋、网纹甜瓜、辣椒、西瓜、黄瓜、黄桃、甜瓜等30多个蔬果品种的引种驯化试验,其中根系发达、附加值高的芦笋成为首选。“芦笋根系长达2米,生命力强、适应性好,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且芦笋为多年生高效作物,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15年,成为公司主打产品。”喻莹说。

2023年,首批规模化出产的鲜芦笋从基地启程,在贡嘎机场乘机,运往上海、成都、长沙等地。

经过几年努力,基地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期工程的大棚里,改良后的沙性土壤中已出现苔藓和青草。”喻莹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改良沙荒地1200亩,除了400亩现代化高标准设施大棚,还有800亩高标准露地。800亩露地主要种植油菜和箭舌豌豆,全部翻耕还地用来养地。

喻莹介绍,设施大棚除了主打产品——高原有机芦笋外,还有巧克力番茄、风味辣椒、甜玉米、旗云蜜瓜、小型西瓜等品种。公司对这些优秀品种分别制定了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方案,采用病虫草害物理综合防控技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高原农产品的生态安全。

经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专业机构严格评审,目前,绿之源已有千余亩地块取得有机认证,其出产的果蔬经检测均符合有机果蔬标准,企业成为西藏首家获得有机认证的蔬果企业。

事实上,沙地里种出的高品质有机蔬果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尤其是有高原特色的高品质有机芦笋,不仅销往拉萨,销往内地,还获得供港澳产品备案并成功进入了港澳市场。2024年,公司有机芦笋产值突破400万元。

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应更是明显。喻莹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块贫瘠的沙荒地已转化为一道生态屏障。远远望去,公司的温室大棚,如同一片绿洲镶嵌在沙丘之中。

(西藏绿之源有机蔬果生产基地,是漫漫黄沙中的一抹亮色。)

更令人欣慰的是,绿之源自成立以来,不管是设施建设,还是生产种植,都是以培养当地的藏族老百姓为主。基地的生产,从育苗、移栽、管护、植保到采收、分拣打包等都培养出了当地的骨干和主管。未来到西藏各个区县进行复制推广,就有了技术及团队保障。

绿之源发展高原有机蔬果产业的生动实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科技赋能为支撑、联农带农为路径,成功验证了“发展有机农业是守护西藏净土的可行路径”这一论断。

正因为如此,绿之源有了一个宏大的计划——10万亩芦笋种植计划。该计划已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正在做前期准备,包括芦笋全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进一步研究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10万亩芦笋基地一旦建成,一个世界最高海拔、最高品质、最大规模的高原芦笋产业集群就会出现,这将会成为西藏的又一张特色名片。

(基地主打产品芦笋。)

责编:吴广

一审:吴广

二审:吴希

三审:朱文硕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