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管理区:洞庭沃野“秸”变记

李杰 曹维 王成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1 16:25: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杰 通讯员 曹维 王成英

在洞庭湖畔的常德市西湖管理区,曾经被农户视为“包袱”的农作物秸秆,如今正以“绿色密码”的身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田间焚烧的“老大难”到循环经济的“香饽饽”,秸秆的“逆袭”之路,恰是西湖管理区深耕生态农业、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

青贮季里的“秸秆狂欢”

7月的西湖管理区,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田间地头的忙碌。青贮玉米进入收获期,这片洞庭沃野上,收割机的轰鸣与运输车的马达声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乐章——这不是普通的粮食收割,而是西湖管理区“粮改饲”项目的关键一战,目标是让每一根玉米秸秆都“物尽其用”。

德人牧业第二牧场,运输青贮草料的车队有序排队

走进西湖管理区西洲乡黄泥湖村的德人牧业牧草基地,连片的青贮玉米如绿色海洋铺展至天边,粗壮的茎秆托举着饱满的果穗,在阳光下泛着生机。一台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将整株玉米连茎带穗“吞”入腹中,经过粉碎、揉搓,瞬间化作柔软多汁的饲草,顺着传送带“流”进紧随其后的运输车厢。不一会儿,满载的车辆便驶向青贮基地,扬起的尘土里都带着丰收的喜悦。

“往年种普通玉米,收完棒子就得弯腰割秸秆,累得直不起腰还卖不上价。”瑞农合作社负责人杨伟雄抹了把汗,指着眼前的青贮玉米算起账:“今年种了1100亩青贮玉米,一亩最少产3.5吨饲草,按每亩多卖200元算,光这一项就能增收22万元。”阳光下,他黝黑的脸上笑容格外真切。

从“田埂草”到“奶牛粮”

沿着运输车的轨迹来到永安村第二牧场,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长长的车队排着队等待卸车,铲车、挖机往来穿梭,将新鲜的青贮饲料摊平、压实、封窖。再过数十天,这些经过发酵的饲草,就会成为养殖场1600多头荷斯坦奶牛的“营养餐”。

“青贮玉米可是奶牛的‘月子餐’,营养全、口感好,产奶量自然往上提。”德人牧业科研中心主任乔国兰蹲下身,抓起一把青贮饲料介绍道,“我们专门选了适合西湖水土的品种,从种植到收割都有讲究——必须在乳熟期到蜡熟期之间收割,粉碎长度控制在2厘米以内,压实的时候要像揉面团一样不留空隙,这样才能保证饲草酸甜可口,营养不流失。”

数据印证了这份“讲究”的价值:牧场采用自种全株玉米青贮模式,将饲喂量提升至26公斤实现原料自给后,成效显著——原本日均产奶20公斤的奶牛,单产增加1.2公斤,年增产鲜奶36.6万公斤,增收146.4万元;单头牛日饲养成本降低5元,加上自种青贮每吨节约120元,今年5000吨收储量可省下60万元,综合年效益达358.9万元。更妙的是,秸秆“变”饲料不仅让养殖户省钱,还让种植户增收,种养两端手拉手,走出了一条“一亩田两份收”的新路子。

在湖南德人草业的加工基地,秸秆的“旅程”还在延续。粉碎的秸秆经揉丝、打包,变成一个个整齐的圆柱体青贮包,堆码在开阔的厂区里,像一座座白色的小山,正准备发往周边省市。“今年光青贮玉米就能收储5000吨,后续还要收3000吨玉米秸秆,争取让地里的秸秆‘零废弃’。”公司负责人黄创指着码放整齐的青贮包说,这些曾经被焚烧的秸秆,如今成了远销省外的“硬通货”。

一根秸秆的“生态辩证法”

“以前一到夏收,田里就冒黑烟,秸秆一把火烧了省事,可空气里都是呛人的味。”老农户们还记得,过去秸秆处理是块“心病”。而今,西湖管理区通过推广青贮饲料化、粉碎还田、高端材料化、合成生物转化等综合利用技术,让秸秆有了好去处:喂牛羊、肥田地、做板材、变“粮食”……曾经的污染源头,成了生态循环的“关节点”。

这种变化,源于西湖管理区对“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当地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循环农业的“牛鼻子”来抓,一边引导种养大户抱团发展,一边投入资金完善农机、仓储等配套设施,让“粮改饲”不仅有技术支撑,更有产业底气。如今,走在西湖的田野上,不见黑烟见绿意,不闻焦味闻草香,秸秆的“隐身术”,变出了天蓝、地绿、民富的好光景。

夕阳西下,青贮基地的“银色小山”在余晖中泛着光,远处的牛舍传来阵阵哞叫。这片洞庭沃野上,秸秆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见证着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更诉说着西湖人用智慧破解“发展与环保”难题的答案: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找对路子,就能让每一根秸秆都绽放价值,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绿、底气更足。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