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廖慧文:文章气节少年人,解锁北宋书院“顶流”——评《少年书院行》之应天书院

  湖南文联   2025-07-21 12:57:04

图片

文章气节少年人,解锁北宋书院“顶流”——评《少年书院行》之应天书院

文|廖慧文

中国书院发展历史超过1300年,是我国古代思想研究创造、文化传播普及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机构。如何让古老的书院与当下的求学少年们产生对话?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少年书院行》通过巧妙的节目环节、人物设置,青春化的解读,踏实的实地探访模式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

最新的两期节目中,痴迷历史文物的谢昭雨橦、热爱古典诗词的李美瑶和喜欢推理、探索的李博言在主持人郑方一和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王磊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河南商丘古城,寻访应天书院。在应天书院,少年们不仅以“探访者”身份丈量书院的历史厚度,更以“讲述者”姿态传递文化温度。

图片

不见遗迹,书院文脉不息

“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创造过“七榜五十六进士”的科举神话。这座在北宋时期从民办私学一路崛起,最终荣升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传奇之地,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少年们的会面,首先来到商丘古城的城墙之上。应天书院在哪?原来,书院在历史上屡建屡毁,现在遗址很可能已沉入护城河下了。这是一座“不存在的书院”。少年们需要通过古城内不同的地点,去解锁线索,从而获得古书院地图。少年们的足迹沿着商丘古城墙徐徐延伸,应天书院的蜕变历史也在我们眼中缓缓展开。节目通过少年们在书院中的亲身经历,让古老的书院文化在现代语境中“活”了过来,这不仅是简单地呈现历史,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滋养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养分,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壮大。

在文昌阁,节目情景演绎了戚同文坚持办学、曹诚与戚氏兄弟为复兴书院而慷慨捐建的不朽佳话。少年们被读书人接力的坚持所深深感动。正是一代代人的传承,书院文脉才能生生不息。书院文化,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气神”,是以文化陶冶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培养人的宝贵财富。文化的感召,让少年们的脚步愈发坚定。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载体之外那无形的文脉,才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本期节目还打破了一般观众对古代书院的刻板印象,对古人的先进教育体系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雅歌“飞花”,拼出千年图腾

在范文正公书院里,少年们追忆应天书院“学长”范仲淹“断齑画粥”的苦读坚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有了具体的观照。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范仲淹在简陋环境中刻苦攻读的身影,纷纷表示要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互动环节中,面对神秘的“玄鸟少年”抛出的与书院历史相关的谜题,少年们毫不畏惧,凭借着在书院中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的积累,积极思考,侃侃而谈,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图片

他们在书院中的每一个举动,从认真聆听专家讲解到热烈讨论历史故事,从用心观察书院建筑到积极参与互动活动,都彰显着新时代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在书院的收获与感悟时,脸上洋溢着的自信与喜悦,是对文化传承最好的诠释。这些少年,无疑是传承应天书院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创新“浇灌”,涵养中国自信

为了让少年们和观众更好地理解应天书院的文化内涵,节目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邀请到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王磊等专业人士,通过展示动态科举榜单、《宋会要辑稿》影印件等珍贵资料,为少年们和观众详细解读应天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成就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让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少年书院行》关于应天书院的这两期节目,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担当的有力呼唤。少年们在应天书院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他们在这里所汲取的坚韧、担当、尊师重道等精神力量,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未来面对挑战、追求梦想的强大支撑。

踏上归途时,少年们的游学手册上又多了一枚新的书院印章。应天书院在哪里?他们依然望着护城河深处,或许,先贤的足迹早已被埋在了河底。但在这次踏踏实实的踏访中、在节目设置精巧的“解谜”中,历史中的应天书院不再遥远和陌生,它带着深远的文化积淀朝着少年们款款走来,把这段文脉、这份文化自信印在了他们心里。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