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丨从“水匠”到委员:守护生命之源的责任与行动——记张家界市政协委员张庚平的“水源守护战”

杨旭东 胡明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1 10:55:5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旭东 胡明浩

【委员名片】

张庚平,张家界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张家界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张家界市排水公司总经理,无党派人士。2017年获得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  

【履职故事】

7月3日清晨,张家界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的灯光已亮起。

张庚平正伏案与年轻干部们核对资料,神情专注而认真。这位从事自来水生产二十余年的“老水匠”,把守护城市水脉视为毕生职责。如今,作为市政协委员,他更将这份责任升华为守护生态、推动治理的担当。“水源保护就是守护生命线”,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水资源守护者的初心。


上午,当笔者随他驱车前往张家界市城区一级水源保护地——土木溪水库,这位守护者的炽热情怀扑面而来。车行碧水畔,他如数家珍地指点防护栏与警示牌,仿佛在介绍自家院落。突然他猛踩刹车:“快拍那些钓鱼的!”镜头里,钓鱼者抛洒的饵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鱼饵所含的有机物和营养盐是诱发或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会导致藻类死亡分解、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这句警告,成为他贯穿全天的高频句。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

二十年磨砺的守护哲学

土木溪水库波光潋滟,却是张庚平心头最紧绷的弦。“我的理解很朴素,水源保护就是守护生命线。”二十年水厂工作经历让他看透本质——再先进的净化工艺也难弥补源头污染。当他在水库支流发现散养家禽与直排污水,在库区目睹垂钓者破坏护栏时,忧虑如藤蔓缠绕:“这些看似微小的污染点,就有可能变成居民安全饮用水的威胁。”

政协委员的新身份赋予他全新战场。责任从“保障水质”升华为“守护生态+推动机制”,他形容这是“不容有失的担当”。2023年初,他与调研团队一起发起对城区饮用水源保护的深度调研,七天时间里,他们翻山越岭勘察污染源,与沿线村民促膝长谈化解疑虑,同十余个部门厘清职责交叉。他们的足迹遍布水源保护区,汗水浸透衣衫,最终换来了一份直击要害的《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问题清单》。清单中,农业面源污染、应急防护缺口、公众参与机制缺失等问题被一一列出,为后续治理指明了方向。

“1号提案”诞生记:

智慧与汗水浇灌的治理之钥

为寻找破题密钥,张庚平推动考察团远赴浏阳株树桥水库。智慧监测平台令他们震撼:大屏幕上,水质波动、污染溯源实时跳动;生态补偿机制更解开症结——让护水者“不吃亏”,才有持久动力。返程途中,提案框架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回到张家界后,张庚平立即组织撰写提案。这份汇聚民智的提案最终被定为市政协年度“1号提案”。提案内容精准务实,直指问题核心,令决策层为之动容。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提案开出“生态补偿”药方,建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水源的地区和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对于监管盲区,提案提出构建“人防+技防”立体防护网,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同时,借力民间日益高涨的护水热潮,提案设计了“政府+公众共治”模式,鼓励公众参与水源保护。这些建议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提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将提案办理视为“1号工程”来抓。在领导的推动下,各项举措按下“加速键”:生态补偿方案启动编制,智慧监测平台建设提上日程,水库周边破损的防护栏迅速修复。更让张庚平欣慰的是,库区村民的态度从“被动管”转向“主动护”。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加入护水队伍,成为守护水源的“编外哨兵”。

碧水长流处:

永不停歇的履职征程

站在修复一新的水库护栏旁,张庚平望着粼粼碧波,思绪飘向远方。他深知,守护水源的征程没有终点。“农村分散水源地仍是薄弱环节,智慧平台建成后如何深度应用更是大考。”他坦言,未来的履职地图还将持续扩展。目前,作为政协委员,他正牵头调研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追踪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推动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立法。这些前瞻性的工作,都是为了确保张家界的水源永续安全。

“守护好张家界的青山碧水,是我们对子孙的承诺。”这位“老水匠”的呼吁掷地有声。他说,自己愿做一滴水融入护水的江河,更愿做一座桥连接起政策与民生。

张庚平,以二十年水厂经验铸就专业眼光,以政协委员身份搭建治理桥梁,以对水安全的深切呼吁化为全民护水行动,一泓碧水便成了丈量履职成效的最清澈标尺。

【委员手记】

一滴水的守护

张庚平

我的职业生涯,是与“水”紧紧相连的二十年。从自来水厂的生产一线到管理岗位,我比常人更深切地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绝非一句空话。每一滴流进千家万户的清水,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2020年,当我以一名“水匠”的身份当选为政协委员,这份责任瞬间变得更加清晰而宏大——不仅要守护好水厂的水龙头,更要为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源头,筑起更坚固的屏障。

张家界,以奇峰秀水闻名于世,是无数人向往的山水画卷。然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作为与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从业者,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的隐忧,像细密的刺,扎在我心头:农田里的化肥农药,是否正悄悄渗入滋养我们的河流?突发的污染事件,现有的防护网能否及时兜住?保护水源,难道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这些问题,驱使着我,必须为这片碧水做些什么。

2023年初,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忧思,我行动了。借助湖南省“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的东风,我主动联合民盟界别的政协委员们,将目光聚焦在张家界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上。我们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委员,而是穿上胶鞋、拿起笔记本的“水源侦察兵”。

溯源而上:沿着蜿蜒的岸线,我们徒步踏勘。水库边、村落旁,每一个可能的排污口、每一片可能受影响的农田、每一处散养的畜禽点,都留下了我们记录的笔迹。浑浊的沟渠、随意堆放的垃圾,这些刺眼的景象被我们一一拍下、记牢。

问计于民:走进沿岸村庄,与老乡们围坐交谈。他们朴素的担忧、日常的用水习惯、对政策的困惑,都是我们了解实情最珍贵的窗口。

求解于“官”:与水厂的工程师探讨工艺极限,与属地乡镇干部分析管理难点,与生态环境部门的专家研判风险挑战。一次次坦诚的座谈,将问题的症结层层剥开。

困局如何破解?我深知,“闭门造车”不行。我提议并协助组织了赴长沙浏阳株树桥水库的考察学习。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答案:“生态补偿” 让保护水源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主动转型绿色农业;“智慧监测平台” 如同天眼,污染物无处遁形,溯源精准高效……这些鲜活的实践,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也让我心中那份提案的轮廓,愈发清晰有力。

调研的汗水,考察的收获,最终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提案——《关于强化张家界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的提案》。我全程参与,字斟句酌,力求每一句建议都切中要害、务实可行:

以“生态补偿”养绿水:建立长效机制,让守护水源的付出得到回报,引导周边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织密“人防+技防”天网:推动构建立体监控体系,运用实时水质监测等科技手段,让污染行为无处藏身,应急响应快如闪电。

汇聚“政府+公众”合力:探索建立多方共治模式,培育民间护水力量,让爱水护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这份凝结着集体智慧和实地调研心血的提案,因其精准的问题剖析和切实可行的对策,被荣幸地列为市政协当年的 “1号提案” ,更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重点关注和亲自督办!

如今,当我再次回到水源地,欣喜地看到:生态补偿的机制正在试点铺开,农户们对绿色种植的热情高了;智能监测设备的指示灯在岸边闪烁,预警信息直达指挥中心;民间护水志愿者的红马甲,开始活跃在水库周边…… 提案中的“金点子”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流淌进千家万户的“甘泉水”。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是政协委员履职价值最动人的注脚——我们的声音,真的能推动改变,惠及民生。

只愿清澈的活水,永远奔腾在张家界的奇峰之下,流淌进每一个家乡人的幸福日常。这,是我——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水匠”——不变的承诺与追求。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