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湖南】陈超教授:一位书记与一所职院的“双向奔赴”

    2025-07-20 16:32:43

在株洲职教大学城的一所现代化校园里,清晨的实训基地总比教室更早热闹——身着工装的学生们带着沉甸甸的工具包走向生产线,他们的师傅可能是企业工程师,也可能是刚从车间“回炉”的教师。这所被誉为“化工高技能人才摇篮”的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化工职院),正以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职教新故事。

该校党委书记陈超与他的同仁们携手,以战略眼光布局“四链融合”,以务实行动推动产教融合落地,用智慧与汗水让这所拥有67年历史的老牌工科院校成长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在他们心中,湖南化工职院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新时代产业人才的沃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超:从普通教师到职业院校领航人

陈超与职业院校的缘分,始于30余年前。1994年4月,他从长沙市内燃机配件厂调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湖南省机械工业学校),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实训科科长、校办工厂厂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后受组织任命,担任湖南化工职院院长、党委书记。他扎根职业教育30余年,见证了湖南两所职业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也亲身参与了学校重要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的制定。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湖湘职教这片热土上。

2011年至2013年,陈超积极响应国家援疆号召,受组织委派远赴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党委委员、副校长。面对该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他快速融入当地教育生态,牵头完善教育教学机制,主动争取上级支持,成功助力该校获评自治区示范学校,为吐鲁番中职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援疆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刻领悟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援疆归来,陈超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全力投身职业教育教学和现代治理能力建设。2020年6月,组织任命其担任湖南化工职院院长,凭借着对政策风向的敏锐洞察、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与学校领导班子大力推动改革与创新,持续提升湖南化工职院的综合实力与品牌影响力,共同擘画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他个人的职业教育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完善,形成了一套贴合行业特色、适配区域产业需求的育人思路。

2022年7月,陈超转任湖南化工职院党委书记。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他提出全面实施“12345”战略目标,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必须盯着政策看,围着产业转。”这是陈超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主导的“12345”战略中,“面向3个需求”被摆在突出位置——湖南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成长需求、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群建设需求、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发展需求,这三个维度成了学院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全新坐标系。

在管理岗位和专业建设上,陈超高瞻远瞩,躬耕落实。在学术研究领域,他深耕不辍,成果丰硕。作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同时兼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从事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30余年,他先后赴中国台湾、德国、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研修培训,主持或主要参与省自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省、厅级教科研课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CSSCI/EI/CSCD收录8篇),主持或参与编写著作、教材5本;荣获教学/科技成果奖6项,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记二等功1次、湖南省教育厅记功1次。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最佳印证。

从援疆时助力学校升格,到返湘后主导学院关键领域与教育教学改革,再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累累硕果,陈超全方位为职业教育发展倾注力量。他既是政策的敏锐捕捉者,也是实践创新的积极推动者,更是教育理念的前沿引领者,他用行动诠释着职教人的使命与担当。

产教融合:从 "两张皮" 到 "生态链"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一直是一个难题,存在着学校和企业“各成体系、脱节运行”的“两张皮”困境。作为产教融合的“破局者”,陈超对此有深刻的思考。他贯彻践行“四链融合”理念,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相连,打破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间的壁垒,推动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度共生。在陈超看来,产教融合绝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多方协同的“乘法效应”——唯有将各类资源有机整合、高效联动,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链上,湖南化工职院构建的“四主三支撑”专业集群,紧密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部署,随产业迭代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这种灵活的专业建设模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其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人才链方面,从“订单班”到“终身学习”的全周期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再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企业的高度认可与学生的优质就业表现,正是这一模式有效性的最佳印证。

产业链上,校地协同的“园区合伙人”模式,推动学院与化工园区建立起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产教供需对接会和株洲市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与企业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创新链上,“4+N”创新体系的搭建,形成了技术赋能的“产学研用”闭环。湖南化工职院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瓶颈,更助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为推动“四链融合”理念落地生根,陈超主导了一系列关键动作。2023年,湖南化工职院联合湖南石化、湘潭大学牵头成立全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该领域的产业需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有机串联起来,吸引了全国60所院校、131家企业参与共建;2024年,紧扣株洲高分子新材料战略产业布局,以株洲渌口经开区为依托,联合株洲时代新材牵头建设株洲市先进高分子材料产教联合体。与此同时,湖南化工职院还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株洲中车天力锻业等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合作开展项目144个,建成12个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平台;与宁乡经开区、中车天力锻业等共建新材料工程等产业学院8所;每年与万华化学、巴斯夫、湘江关西涂料等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20余个,累计为化工企业开展工艺优化、技术升级等项目400余项。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湖南化工职院在产教融合领域收获了显著成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陈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专业建设:跟着产业链的脉搏跳动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优化办学结构、彰显办学特色、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抓手。多年来,陈超带领湖南化工职院领导班子扎实推进顶层设计,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锚定产业需求精准发力,聚焦核心领域突出办学重点。

“专业建设就像种庄稼,既要跟着时令走,又要跟着市场转。” 陈超的比喻生动贴切。面对化工产业升级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湖南化工职院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边界局限,创新构建“高职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五位一体’产教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以“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五大核心要素为支柱,深度融通产业链与教育链,不仅成为职教领域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精准服务产业升级的标杆,更为本省产业发展锻造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尖兵”,开辟出职业教育高质量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学院紧密围绕湖南的优势产业布局,精准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需求的同频共振。

以材料类专业建设为例:学院早年创办高聚物生产技术专业,是国内较早布局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院校之一,开启材料人才培育的探索之路;2021年,紧跟产业智能化发展浪潮,高分子材料专业转型升级为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2023年增设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进一步丰富材料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类型;2025年瞄准新能源产业浪潮,开设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实现传统材料与新兴领域的深度衔接,最终形成覆盖多领域的材料专业矩阵。

与此同时,湖南化工职院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人才实战化、现场化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与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株洲华中数控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材料工程产业学院,搭建柔性加工生产线,生产高铁门角等高端零部件,真正实现“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专业建设成果上,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骨干建设专业,成为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标杆。2021年,该专业团队成功立项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在科研攻关、课程开发等方面成果丰硕,推动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深度联动。同年,与轨道交通新材料龙头企业时代新材共建省级现场工程师试点班,开创“校企双元”育人新范式;2024年,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评省级优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获权威认可。

湖南化工职院的“五金融合”路径已形成强大的示范辐射效应,构建起良性循环的职教发展“生态圈”。目前,该成果模式已被全国53所院校借鉴,覆盖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跨领域专业群;国际影响方面,共享型实训基地年均接待国内外院校交流超700人次,辐射范围延伸至美国、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

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从课堂到车间的闭环

在湖南化工职院,一场课堂变革正悄然推进——传统的“黑板化工”教学模式成为历史,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融媒体教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新型教学形态相继落地,为学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场景。

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通过沉浸式实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亲身感知化工生产的真实氛围与流程节奏,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学院创新推行“双师互派”机制。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时,带来了行业最新技术和一线实践经验,让学生们实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的真实需求。同时,学院教师则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在车间一线提升实操能力,反哺教学水平。这种双向流动机制不仅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更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学用对接”的坚实保障。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今天的操作工,而是明天的技术骨干。”陈超的这句话精准定位了育人目标。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例,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04%,专业对口率达74.29%。毕业生广泛就职于金发科技(全球改性塑料领军企业)、万华化学、巴斯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及材料检测等重要岗位。

此外,现场工程师班的毕业生凭借“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双重优势,成为时代新材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企业反馈显示,试点班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短,技术创新提案多,被评价为“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

从清水塘畔的中专起步,到如今跻身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从产教融合“一头热”的困境,到校企协同“两头甜”的共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用67年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里,每一次实训操作都紧连着产业一线,每一堂课都紧扣时代需求,每一位师生都在用双手编织着“技能报国”的梦想。陈超和他的团队更以“四链融合”“五金融合”的实践印证:扎根产业沃土,职业教育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对接产业需求,技术人才就能书写精彩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征程仍在延伸。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陈超书记为班长的学校党委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携手奋进中,学院必将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续写又一个辉煌的67年。故事的下一章,才刚刚开始……

(作者 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人物档案:陈超,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从事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30余年,先后赴中国台湾、德国、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研修培训。主持或主要参与省自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省、厅级教科研课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CSSCI/EI/CSCD收录8篇),主持或参与编写著作、教材5本。荣获教学/科技成果奖6项,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记二等功1次、湖南省教育厅记功1次。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