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冬生 怀化新闻网 2025-07-20 09:35:07
本文首发2025年7月19日《温州晚报》
我相信,怀化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二十多年前,我坐火车去贵州经过怀化时,就记住了她的名字。今年6月,借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换届大会的东风,我有幸走进怀化,重续擦肩而过的前缘。
怀化,是一座古老而有诗意的家园,有屈原《离骚》《九歌》皴染的山水,有袁隆平神奇之手点化的沃野,有高庙深藏八千年的凤凰,有二酉山储存的文明之光……如此富有多彩的土地,竟被长期误读成“蛮夷之地”。人类不时出现的 “盲眼狂语症”,不知污名了多少地方。温州,因先民上衣“前襟右压左”,与中原人“右衽叠襟”相反,也归入“蛮夷之地”,与怀化算是“难兄难弟”。
“福地怀化,懂你如家。”怀化日报社长周依琴洋洋洒洒留言,在群里表达了东道主的热情。温文尔雅的胡彤副社长,“接走”了七小时的旅途劳顿。江湖救急的马瑶姑娘,解决了忘带鼠标的懊恼……怀化“懂我”如家,我要努力“读懂”怀化。几天走访,几行足印,几缕心迹,权当作业。
侗乡情浓
通道侗族自治县处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要冲,为古楚越分界地带,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怀化市最南端。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县溪恭城书院召开“通道会议”,放弃原定计划,转兵西进贵州。通道成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走向胜利的福地。6月29日上午,我们“一号线”同仁参观了通道会议旧址和转兵纪念馆,向伟人塑像献上鲜红的花篮,表达了中国副刊人的敬意。从“一盏小马灯”“一担皮箩”的故事里,我感知到侗乡人的大爱之情。
皇都村,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建都”而得名。一到村口,芦笙阵阵,琴声悠扬,盛装的侗族同胞弹唱吹打之间,将我们带进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徜徉在这个“中国传统村落”,我触摸到一种独特的美丽。翘角飞檐的风雨桥,倒影在镜子般的水面。巍然雄立的侗寨鼓楼,簇拥着袅袅绽放的荷花。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普修桥上,挂满五颜六色的灯笼,喜气洋洋。长廊里挂着许多双草鞋,当地人告诉我说:“这是给过路人准备的,鞋子破了可以换。”现在很少有人穿草鞋了,但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听了老乡的介绍,我对这里又多了一份敬重。站在这座古老的爱心桥,我大口吸吮侗乡清凉的风。
走进侗锦博物馆,几位身穿蓝色侗族服装的大姐正忙着手里的活儿,纺线的纺线,织锦的织锦。有趣的是,这些“女工”传统技艺也引起了男士们的兴趣。新疆《兵团日报》主编陈永峰坐到小板凳上,过了一把“纺线瘾”。广东《阳江日报》社长黄仁兴,拿起竹签穿梭密密麻麻的经线……
据了解,侗锦织造技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统侗锦有“素锦”“彩锦”之分。编织一幅侗锦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需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侗锦上的花纹一般运用“织花”“挑花”两种工艺。这项古老工艺至今得以保留,充分展示了侗族妇女的勤劳聪明。
美丽通道,美在“红色、绿色、古色”,“三色”交相辉映。
古城义重
最初透过车窗,洪江古商城宛如半幅《清明上河图》。经过桥梁,看见了巫水与沅水因暴雨而格外分明的交汇线。下车后,耳机里传来柔声细语的讲解——
虽然历经沧桑,洪江古商城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会馆、钱庄、商行、客栈、青楼、镖局、作坊、报社、烟馆、寺院等古建筑380多栋,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依山就势的洪江古商城,名副其实的“古”:起源于春秋,成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名副其实的“商”:历史上以经营洪油、木材而闻名;名副其实的“城”:中国内陆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商业重镇,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七冲、八巷、九条街”,按阴阳八卦布局,自然有些神秘。初来乍到,没人引领,极易迷路。穿行在窄巷古道,我闻到了老房子的味道。一幢幢气派的窨子屋“见缝插针”,鳞次栉比,依旧述说着当年“商贾云集、货通天下”的繁华。
“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洪江当老板。”这与形容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悉,明末清初,赣皖江浙商人纷纷前来淘金,形成了“十三行帮”和“五府十八帮”。此后,出现了10大会馆、18家报社、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上百家店铺、近千家作坊,成为滇、黔、桂、湘、川五省物资集散地。1934年,洪江人口三万七千六,经商者达一万三。
“为善最乐”“义重于金”“镖传四海,信达三江”……从商行镖局里的匾额对联里,我读到了洪江商人义利并举的行商之道。在“常德会馆”的石板路上,我被怀化日报王洁等两位年轻记者“堵住”接受采访。我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心声:“我是第一次来洪江古商城,让我大饱眼福。古商城的古建筑保存完整,特色明显,古色古香。”“通过上午的介绍,了解到洪江商人们商行天下的商业智慧和商业勇气,值得现代人推崇。尤其是‘义重于金’的承诺,令我十分感动!”
安江稻香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距离安江农校一千多米远的地方,远古先人们悄悄留下生活轨迹和制造秘籍。7400年后,一颗碳化稻谷在高庙横空出世。我想,这不是一次巧合,而是跨越千年的回响。也许正是这粒神奇的稻谷,暗中牵引着袁隆平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去研究。
安江,四面环山,绿野平畴,比我想象的要漂亮许多。但我不会怀疑袁隆平刚来时的偏远与艰苦。进入安江农校纪念园拱形大门,“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手迹校训牌格外醒眼。这里,是袁隆平开始发现之旅,付诸37年心血,实现一生夙愿的地方。站在别无二致的田边,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试验田里怎么会长出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除了上天有意馈赠,谁能提供科学的解释和令人信服的证据?
一个出名人的地方,势必引来万千目光。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史实陈列馆里,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萦绕耳畔。袁隆平“业余”爱好小提琴、爱好音乐。我想,在袁隆平的精神世界里,应该没有贫瘠的土地。一位农校教师,一个科研农民,成为灵魂高贵的“当代神农”,不是神话,胜似神话。
远古沅水流域袅袅升腾的烟火,无疑是中华文明一缕耀眼的曙光。1985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高庙遗址被发现了,人们找到了南方农耕文明的新起点。拂去历史的尘土,人们奔走相告:7800年前有先民在此种稻、建房、烧陶。
高庙先民的诸多遗物,超出了以往人们对上古人类聪明才智的想象。在高庙遗址博物馆,通过放大镜,那颗神奇的谷粒真实不虚。它虽然微小,却是镇馆之宝。还有那些大型祭祀场所、白陶制品等文物,件件珍贵。尤其是凤鸟造型,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现最早的凤图腾。“凤起高庙”,引发了无数诗意想象和热议。
据介绍,高庙遗址核心面积约3万平方米,目前仅揭示2100平方米。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意外。
芷江兰芳
“沅有芷兮澧有兰”。芷江,是一座不屈的胜利之城。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无意重燃心中旧恨,但历史不允许我遗忘啊。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最后一次会战,“芷江保卫战”已经定格在史书里。
1942年之后,美国陆军航空队、陈纳德率领的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相继进驻芷江。由于空军积极作战,日军后方补给与地面作战受到威胁,渐失空中优势。1945年4月,日军抽调5个师团3个外加独立旅团约8万人,进攻芷江,企图摧毁建于1936年的芷江机场。
中国军队集中9个军26个师为主的优势兵力,以第4方面军为会战主力,采取“攻势防御”战略(即先守后攻),于武冈、新化一线与日军主力展开决战,围歼日军。5月4日,日军停止进攻,向洞口、山门、花园市附近集结。中国军队趁势发起反击,相继夺回武阳、新宁,并进占高沙。战至6月7日,被围日军撤至宝庆及其以东地区,会战结束。历时55天的“芷江保卫战”,终以日军伤亡2.7万人彻底溃败告终。
芷江,为了中华民族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历史也给了芷江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1945年8月21日11时,日本乞降使节今井武夫等一行8人乘飞机自汉口到达芷江,两天后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矗立眼前的“受降纪念坊”,四柱三门,“血”字造型,震古烁今。我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三栋黑色木瓦平房,人去屋空,但遗留的桌、椅、沙发等文物和史料,都是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受降纪念馆内,大量的文字、照片、实物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都值得细细品读。
在陈香梅女士亲笔题写馆名的“飞虎队纪念馆”里,专题介绍陈纳德将军及飞虎队援华抗战事迹的主题展《虎啸长空》,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我用敬重的目光,一一走过原中美空军联队办公旧址。据介绍,这里5000余件文物中,超过五分之一来自美国民间捐赠。这是中美两国共同抗战的历史记忆。
芷江,深知胜利来之不易。夜幕中的和平湖上,彩桥水幕、影像长廊的光影技术,让我沉浸式体验了和平之城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美丽。与我同船的侯军兄,边看边拍边赞叹,我也深受感染……
(作者:瞿冬生)
责编:李夏涛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