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研发声纹监测报警器——破解航空深孔加工监测难题

王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21:38:3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王波)7月18日,深夜数控加工车间里,操作员必须全神贯注地监听刀具的细微声响——这是航空起落架深孔加工中的常态。如今,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团队研发的声纹监测报警器,有望通过以声辨刀的技术革新改变这一现状。该设备能实时监测刀具状态,通过无线组网技术实现远程报警,为工厂实现一人多机操作提供智能化帮助。目前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其刀具故障识别准确率接近100%,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长期以来,航空制造领域在起落架深孔加工过程中面临行业性难题:由于加工环境封闭,操作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刀具加工状态,只能依靠经验听音辨位,判断刀具是否过度磨损或失效。这种传统方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加工效率,导致一人一机的操作模式,还给夜班操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价值不菲的航空零件报废。

针对这一难题,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团队在指导教师周波、李晓锋的带领下,成功研发出一款基于声纹识别的智能监测报警器。该设备通过实时采集加工过程中的声音信号,并与预先建立的刀具故障声纹数据库进行比对,能够实现100%的刀片失效故障报警。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了报警器与监测的分离,使操作人员可以远程监多台数控加工设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操作安全性。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涵盖刀片崩刃、缠屑、粘刀等多种故障类型的声纹特征库。团队负责人介绍道当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常声响时,系统能在0.2秒内完成匹配识别并发出警报。”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该设备的刀具故障识别准确率接近100%

研发过程中,学生们深入航空制造企业调研,亲身体验了夜班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有位老师傅告诉我们,夜班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连续工作8小时后常常耳鸣眼花,团队成员回忆说,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研发的决心。经过6个月的努力,团队采集了100多条刀具加工声纹样本,最终开发出这套智能监测系统。

目前,该成果已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引起多家航空制造企业的关注。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立足专业、服务产业的创新精神。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将有效提升航空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更能切实改善一线技术工人的工作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