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中国行豫地深耕:衙门里的茶商案 关林中的商帮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13:44:14

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雷婷)盛夏的晨光洒在南阳府衙的青砖黛瓦上,斑驳的影痕勾勒出岁月的轮廓。百公里外,洛水之滨,关林古柏森然,鎏金匾额在阳光下流转着历史的光泽。今天,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毅行团队开启全新旅程,在这座见证商道治理的古老官署驻足,再探访这处凝聚晋商信仰的圣地。

 

南阳府衙全景图(宋小平  摄)

南阳府衙:万里茶路上的商贸守护者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第二大茶叶主产区,拥有悠久的植茶历史与蓬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据史料记载,南阳植茶可追溯至东周时期,唐代桐柏山茶区已闻名全国,宋代更被列为全国十三大茶叶交易市场之一,奠定了其在古代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南阳府衙正面图(宋小平  摄)

今日走访的南阳府衙,正是这段辉煌茶史的见证者。南阳府治下的赊店、北舞渡等集镇都是万里茶路上的重要商贸节点。漫步在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中,仍能从斑驳的碑刻与恢弘的衙署格局中,感受到当年晋商云集、茶叶中转的盛况。至今仍矗立在府衙大门八字墙上的断案碑,就真实记载了当年知府秉公处理晋商贸易纠纷的案例,成为茶道管理的历史见证。这座官署通过维护商路治安、裁决贸易争端等方式,为万里茶路的有序运转提供了坚实的行政保障。

历史上,来自福建、湖北的茶叶经汉江运抵南阳后,在此转为陆路运输,北上洛阳、蒙古乃至俄罗斯,而府衙所在的区域,正是商队休整、货物集散的核心地带。如今,南阳府衙与赊店古镇等10处遗产点被列入“万里茶路”申遗名录,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2020年,南阳加入“万里茶路申遗城市联盟”,推动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进一步激活了这座千年茶乡的经济活力与文化自信。

漫步府衙内外,擦身而过的有不少是来探访“府衙茶事”的文化爱好者和亲子档游客,偶尔会看到些融入茶元素的当地饮食特色店,小摊上还看到了带府衙建筑纹样的茶产品……这一切,说明“府衙+茶旅”体验经济正在兴起。也许,这里暗含的“礼”“和”“雅”,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样式吧。

如今,南阳以桐柏县为核心,形成了25万亩的茶园规模,年产茶叶超4000吨,综合产值达20亿元,培育出“桐柏玉叶”“桐柏红”等全国百强品牌,其中“桐柏红”更是凭借其独特风味打入北上广高端市场,千元级明前茶供不应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林全景图(宋小平  摄)

洛阳关林:万里茶路上的信仰中继站

毅行团队脚步不停,沿着茶路继续北上,在正午时分到达了洛阳。

洛阳至今仍保留着晋商会馆、关林等历史遗存,处处透漏着当年商帮云集、茶叶流转的盛况。山陕会馆与潞泽会馆内,碑刻记载着晋商“捐银万两”的豪举,而关林的香火则诉说着商旅们对“忠义财神”的虔诚信仰。这座古城不仅是茶叶北上的必经之地,更因商道繁荣催生了镖局、票号等行业的兴起,成为中原地区茶叶陆路贸易的核心枢纽之一。

在这条横贯南北的茶道上,商队不仅需要应对路途的艰辛,更渴望精神的寄托。而洛阳关林——这座供奉'武财神'关羽的圣地,便成为晋商们北上途中最重要的信仰寄托地,湖南与河南的茶文化关联也成为我们的求索课题。

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在我们湖南的炎陵,唐代陆羽强调“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作为茶祖,传说中的“神农尝茶解七十二毒”“炎帝遇茶仙”“神农发现野生茶树”等故事美名远播,安化黑茶更是历经人背马驮、船载驼运远销祖国北疆和蒙俄等地。而河南身处中原之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阳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羽“以茶明礼”“以茶修德”的历史典故天然契合。可惜,今天行路匆匆,没在茶棚观看到“关公赐茶”的戏曲片段。

当毅行团队穿过洛阳城区后,关林巍峨的红色墙体便映入眼帘,其上书有“忠义仁勇”四字,是晋商的行商准则。这里曾是万里茶道上独特的风景:风尘仆仆的商队卸下茶叶货物后,第一件事便是来此焚香祭拜,祈求商途平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林立面图(宋小平  摄)

洛阳茶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伏牛山的“高山绿茶”“高山红茶”,崤山的“洛宁硒绿茶”“洛宁白茶”声名渐响,其中“洛宁白茶”口感鲜爽甘甜,成为洛阳茶的“差异化标签”。但作为旅游大市,“关林茶礼”吸引着众多茶文化爱好者的追崇,文旅融合体验品“牡丹茶”、“唐宫茶”等特色调饮茶也开始兴起。近年来,洛阳市将茶产业纳入“文旅强市”战略,推动“茶园+旅游”“茶厂+体验”模式升级换代,有望成为河南省“特色茶产业”的标杆。

责编:王德和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